在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或對其進行重組,所面臨的債務問題,也即去杠桿,是去產能工作中難度最大的。
在過去5年已經化解過剩鋼鐵產能1.5億噸、煤炭產能8億噸的基礎上,中國在2018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
多位行業分析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今年政府設定的去產能目標超出預期,顯示出去產能決心很大。但相比前兩年,今年去產能的難度和挑戰也越來越大,其中債務問題處置,也即去杠桿,無疑是最難的。
今年去產能目標超出預期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五年來,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基礎上,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加大去產能力度,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職工安置。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
在過剩違規產能退出出清的背景下,行業內的優勢產能獲得了更大的空間,鋼鐵、煤炭企業的經營效益普遍好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統計,在已發布2017年業績預告的29家鋼鐵上市公司中,業績預增的公司有24家,扭虧為盈4家,預虧1家。預增的24家中有多家凈利同比增長超過10倍。此外,29家上市鋼企預計2017年凈利潤總和超700億元。
煤價上漲帶動下,煤炭企業的效益普遍提升。已經發布業績預告的29家上市煤企中,超8成實現業績預增,10家凈利同比大增10倍。上市煤炭龍頭中國神華(23.790,-0.14,-0.59%)在預告中稱,預計公司2017年凈利潤約452億元,較2016年增長約225億元,同比增長約99%。
而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開采和洗選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704.6億元,同比增長25.4%;利潤總額2959.3億元,同比增長290.5%。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等。
多位煤炭、鋼鐵等行業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報告中對于鋼鐵、煤炭去產能設定的目標超出預期。
“在已經退出1.7億噸鋼鐵產能的基礎上,2018年要再化解3000萬噸產能,這顯示出國家在去產能方面的決心非常大。”中鋼協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我的鋼鐵網”資深行業分析師徐向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此前政府曾提出“十三五”要壓縮鋼鐵產能1至1.5億噸目標。經過這2年大力推進,目前已化解過剩產能超過1.15億噸。今年繼續壓縮3000萬噸,這也意味著中國將提前實現五年上限目標。
申萬宏源(5.040,-0.02,-0.40%)煤炭分析師孟祥文等人分析稱,此前業內預期2018年煤炭去產能目標大概在1億噸左右,“所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1.5億噸煤炭去產能目標還是超出預期的。”
其指出,近兩年全國煤炭業合計去產能5億噸左右,“如果2018年再去產能1.5億噸,則三年去產能6.5億噸。距離‘十三五’去產能8億噸的目標,還剩1.5億噸的任務量。”
完成去產能任務非常艱巨
李新創和孟祥文等行業人士均認為,今年深入去產能,其阻力和難度都越來越大,完成年度目標的任務非常艱巨。
孟祥文指出,當前國內除了江西、湖南、四川等部分小煤礦虧損外,其他絕大部分礦井處于盈利狀態,企業自身去產能動力不足。而資源枯竭和虧損嚴重的礦井,因國家政策補貼和噸煤產能指標價格較貴等原因,基本在前兩年關停,該類去產能動力較大的礦井已經沒有了。
李新創則指出,目前在鋼鐵市場供需平衡好轉,企業效益提升的情況下,個別地區和企業有新增產能的沖動,甚至地條鋼也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各地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去產能和減量置換“1個必須、6個不得”等政策。
此前的1月8日,工信部印發了修訂后的新版《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該文件明確提出,無論建設項目屬新建、改建、擴建還是“異地大修”等何種性質,只要涉及建設煉鐵、煉鋼冶煉設備,就須實施產能置換。簡言之就是“只要建爐子、就要置換”。
但是相較于嚴控新增產能等難度,李新創在采訪中也坦承,在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或對其進行重組,所面臨的債務問題,也即去杠桿,是去產能工作中難度最大的,“畢竟債務問題牽涉到金融機構或地方等多方面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