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布斯中國和海外理財線上平臺牛交所近日聯合推出的《2017中國大眾富裕階層理財趨勢報告——全球化、互聯網化》(下稱“報告”)預測,中國大眾富裕階層到2017年底將接近2092萬人。到2020年,這個數量將突破3000萬。相比以往的傳統理財方式,這一人群近年來理財方式也在不斷升級。綜合來看,基金、固定收益類和股票產品是目前大眾富裕階層最青睞的三種境內理財產品。
報告將“大眾富裕階層”定位為,家庭可投資資產(不包括自住性房產)在100萬元至500萬元人民幣的人群。
報告指出,80后在大眾富裕階層中占比47.6%,而90后也已達到13.5%的比例。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成為造就大眾富裕階層人群的前三大行業,總占比接近一半。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創富能力逐漸顯現,許多創業者以及在互聯網公司中位居要職的從業人員彎道超車,成為大眾富裕階層中的一員。
牛交所創始人兼CEO蘇同明據報告指出,中國境內已有28.3%的大眾富裕階層持有海外資產。
原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指出,在全球化浪潮趨勢的影響下,中國大眾富裕階層的“全球化”理財行為越漸顯著。管濤認為,“藏匯于民”正是資本外流的主要渠道,但資本外流不等于人民幣匯率必然貶值。未來,匯率市場化必是大勢所趨,資本外流也將是新常態。
報告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大眾富裕階層希望在未來5年內增加海外投資比例,這一比例超過國內所有投資品種。
蘇同明分析指出,借助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大眾富裕階層得以以更低的門檻、更簡便的方式、更低的成本了解和購買理財產品;與此呼應,互聯網也成為大眾富裕階層理財的重要手段。在信息獲取渠道上,大眾富裕階層非常依賴互聯網,微信成為最主要的獲取投資信息、發掘投資機會的渠道,而財經網站、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也占據了不小比例。在選擇理財平臺上,安全性依然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大眾富裕階層對互聯網理財方式也提出了更多期望,包括更專業的建議、更便捷的操作以及更豐富的產品等成為主要訴求。
報告還顯示,基金、固定收益類以及股票產品是大眾富裕階層最青睞的三種境內理財產品。美國著名資產管理公司普信集團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林羿認為,在海外投資品類上,若以長期收益來看,投資海外買房收益遠不如投資海外金融資產。在金融去杠桿尚未結束,國內金融行業監管進一步趨嚴的背景下,許多互聯網金融平臺出現“資產荒”,而基金可能成為下一個理財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