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購到在線教育、智能家居,互聯網正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都被網絡覆蓋,被各類移動終端包圍,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被互聯網深刻改變。對于這些新產業、新業態來說,誰占有充足信息,誰就能占領市場制高點,因而部分商家絞盡腦汁收集客戶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網絡上的一舉一動都能被數據化,個人信息因此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泄露風險。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做個“有心人”,有意識地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
信息是互聯網經濟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也是不法分子眼中的一塊“肥肉”。部分網友熱衷于在社交網站“曬”生活,缺乏信息保護意識,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大量個人信息飄在“云”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如何為個人信息“打碼”是個問題。
法律是保障。中國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規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總則》《網絡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九)》等,進一步明確了責任主體、犯罪要件等,織密了法律保障網絡。
企業須講“信”。基于大數據為消費者精準畫像,是互聯網經濟的突出特征,但是一定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堅守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企業收集何種類型信息,用于何種用途,要征得消費者同意,尊重消費者知情權。同時,加大投入,提升技術服務,補上技術“漏洞”,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內鬼”的出現。比如幾家快遞公司推出電子掃碼面單,盡量隱去快遞單上的個人信息,受到消費者歡迎。
個人要“有心”。面對信息安全陷阱,消費者要有基本的防范常識,繃緊信息安全這根弦,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快遞單、收據等重要信息不要亂扔;下載軟件要認真閱讀隱私條款;在社交網站上盡量不暴露個人信息;分級設置密碼;平時多和父母朋友溝通,減少他們被騙的幾率,等等。
保護個人信息,不能只依靠個體的單打獨斗,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和個人通力合作,打好信息“馬賽克”,捂緊個人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