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三十而立,當作是男人步入成熟之年。在葡萄酒界,葡萄的成熟度與葡萄酒的質量密切相關,足夠成熟的葡萄原料,往往更能釀出高品質的葡萄酒。
張裕煙臺朱橋葡萄基地技術員楊亞超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根據各項指標,檢測葡萄的成熟度。
楊亞超今年32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畢業,研究生學歷。他工作的張裕萊州朱橋葡萄基地面積達8000畝,經過五年的發展,這里已種植了蛇龍珠、赤霞珠、貴人香等葡萄250萬珠,進入盛果期后,每年產出3500~4000噸高品質葡萄原料,可釀出約2000噸葡萄酒。
自朱橋葡萄基地建成五年來,楊亞超在這里每天都會花至少4小時在廣袤的葡萄園里查看,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每年在葡萄園里的行程都超過兩萬公里。
“一年365天,每天我們都會對每一塊地的數據進行記錄,對每一塊地都如同對自己的每一寸皮膚一樣熟悉。”日復一日,楊亞超重復著自己走過的路,也反復做著熟悉的事,但他認為,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遠,只要情是真的,就不嫌煩。
正在等待采收的蛇龍珠葡萄
簡單的事情反復做,做到極致,就是工匠精神的表現。檢測葡萄成熟度就是這樣一件讓楊亞超渴望做到極致的事。葡萄在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只有在最佳時期采收的葡萄,釀的葡萄酒才能有高品質。
每年葡萄預計采摘期前20天,楊亞超和同事們便開始測量基地內不同地塊的葡萄成熟度。檢測葡萄成熟度是一件既簡單又復雜的事情,不但要有理化指標,還要有豐富的經驗來進行感官判斷。一開始,他們7天采一回樣,到后期,則需要5天采一回樣。
楊亞超在觀察待采收葡萄
葡萄的采樣,講究樣品的代表性。朱橋葡萄基地的8000畝葡萄園,根據土質不同而被細分成了1498塊地,每一塊地都有自己的“身份證”——獨立的信息檔案。
楊亞超和同事們需要分別對沙土、黏土、半沙半黏等不同土質來采樣。同時,采樣也要注意均勻性,比如朝陽的采一次、朝陰的采一次、山腳的采一次、山腰的采一次。
2017年采收前,楊亞超用手持糖量計測量待采收葡萄的含糖量
“葡萄的取樣不會取成熟度最好的,當然也不會取長得最差的。”楊亞超介紹,每次采完樣后,他都會首先現場監測成熟度,先觀察果皮顏色、厚度和葡萄種子,再用手持糖量計初步測量果實含糖量,看是否達到180g/L以上的含糖量要求。
所有這些葡萄樣品與數據記錄,當天全部送到張裕的技術中心鑒定,兩天后會出葡萄成熟度的評定報告,再根據報告情況進行重復采樣。而所有這些一年年積累下來的數據,都會匯編成葡萄園基地報告,指導之后的葡萄生產和釀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