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38家企業撤回IPO材料創下新紀錄。
投行人士A:“預料到了,沒什么好震驚的。”
投行人士B:“驚嚇?我們是一直很驚嚇。”
今年以來,不到4個月的時間,113家擬IPO企業撤回了材料。其中3月22日一天內,終止IPO審查企業達到12家,3月30日一天內,38家企業撤退。這場擬IPO企業大撤退的龍卷風刮得突然又猛烈,并且預計仍會持續。
除了撤退得快,否決率也是居高不下,今年一季度通過率和否決率均達到45%。而今年以來新申報企業僅16家,IPO市場已然呈現出一番全新的景象,正常排隊企業數量首次降至2字頭。
“作為一個老投行,我現在看著我們同事都覺得可憐。一個項目跟蹤包裝了三年,說沒就沒了,后三年還能培養出一個新的嗎?這都不知道,這意味著六年沒有獎金啊,養家糊口都難。”另一家南方的中型券商的資深投行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感慨道。
今年以來113家企業撤回IPO申請
2月23日,證監會在一則監管問答中明確提出:
證監會將區分交易類型,對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重組項目加強監管:對于重組上市類交易(俗稱借殼上市),企業在IPO被否決后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對于不構成重組上市的其他交易,證監會將加強信息披露監管,重點關注IPO被否的具體原因及整改情況、相關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動及原因等情況。
證監會發布新規后,“撤材料”開始加速。自2月28日起,已有89家企業撤回IPO申請,其中3月22日一天時間內,終止IPO審查企業達到12家,而在3月30日,一天內終止IPO審查企業數量達到了“令人驚嚇的”38家!要知道,2017年全年終止審查的企業數量為149家。
從月份來看,3月是證監會發布新規后的第一個月,也迅速成了“重災月”,共計79家企業終止IPO審查。1月和2月,終止審查的企業分別為12家和17家。
“撤材料的主要原因還是企業業績不達標。按照證監會的新要求,一是IPO在審企業,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要超過1個億,且最后一年超過5000萬;一是IPO新申報的企業,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凈利潤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于5000萬。這些企業看業績不太達標,該撤就撤了。反正現在基本接近即報即審的狀態,沒有必要先卡位,撞到槍口上的話就沒有回頭路了。”南方一家大型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多位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撤下來的企業選擇觀望的比較多,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夠上市。只有極少數股東退出意愿非常強烈的才會選擇并購,畢竟從IPO到并購,股東所期待的利益是不一樣的。
這些投行最受傷
企業在快要實現上市夢的前夜選擇“撤退”實屬無奈,受傷更大的還有保薦投行。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以來118家撤回IPO申請的企業,涉及49家券商。具體來看,中信建投證券有8家企業終止IPO審查,位居首位。其次是招商證券(17.050,-0.25,-1.45%)和海通證券(11.540,-0.14,-1.20%),分別有7家和6家企業終止IPO審查。國信證券(10.790,-0.14,-1.28%)、廣發證券(16.210,-0.17,-1.04%)、東興證券(14.190,-0.02,-0.14%)和東方花旗證券各有5家企業終止IPO審查。
終止IPO審查的企業數量超過3家的還有,長江證券(7.100,-0.08,-1.11%)、西部證券(9.690,-0.09,-0.92%)、中信證券(18.920,-0.19,-0.99%)、中泰證券、浙商證券(12.790,0.05,0.39%)、申萬宏源(4.860,-0.01,-0.21%)證券、民生證券、華創證券和國金證券(8.630,-0.2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