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基金而言,網易等中概股的二次上市打新是一場盛宴 。
6月1日,網易宣布啟動香港首次公開發行,新發行1.7148億普通股。
與此同時,中概股正迎來一輪回歸潮。京東近期也將在港二次上市。此外,百度、攜程等也都傳出了計劃港股二次上市的消息。
業內認為,在近期美國監管政策持續收緊,以及AH市場制度改革為中概股回歸創造條件的背景下,未來中概股回歸將進一步加速。
而對于基金而言,網易、京東的二次上市打新是一場盛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家公募和私募均表示,將參與打新。
“我們的QDII會參與網易和京東在香港二次發行上市的打新。”6月1日,一家基金公司國際部人士表示,“網易、京東是優質核心資產,打新是不錯的機會。”
打新盛宴“QDII一般會參與中概股香港二次上市的打新,當然也要看發行價是否有吸引力。”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二次發行價如果比美股便宜,就有一定吸引力,基金打新積極性會比較高。
“參與網易、京東二次上市打新是合適的。”一位大型基金公司負責港股投資的基金經理表示,“但此次發行價打折可能只是兩三個點,折扣或許非常低,還要交一定的申購費用。它不能說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其實是二次上市(secondary public offering),所以與其說是賺打新的那種錢,更像是參與賺增發的錢。”
網易、京東等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打新,對私募也有吸引力。
“我們會參加中概股香港二次上市的打新。”6月1日,雷根基金總經理李金龍說,“網易和京東知名度較高,預計打新會比較火爆,上市后破發概率也很低。”
不過,玄甲金融CEO林佳義表示,“我認為在定價低于合理估值才具備投資價值。目前市場很熱,股價已包含了了不少情緒導致的估值提升,此時參與打新,性價比并不高。但如果企業處于行業頭部位置,甚至壟斷地位,長期確定性也會凸顯其長期投資價值。”
林佳義認為,中概股回歸只是在香港多了一些優質企業的配置機會,但除了基本面足夠優秀之外,還需估值有足夠大的安全邊際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短期市場情緒過高最多會導致短期的一次情緒差價。如果是基于這個邏輯參與到打新,往往會導致虧損,因此應該綜合基本面及估值水位來綜合考慮。
對于投資人最關心的網易二次上市發行價,會是怎樣的呢?
根據公告,網易二次上市的公開發售價格將不高于每股126港元。
對此,格上財富宏觀經濟研究員董海博表示,網易面向散戶的發售定價上限是126港元,根據上周五美股收盤價382.9美元,以及一份ADR對應25股普通股,折算對應美股價格118.7港元左右,距離該上限還有6%空間,屆時可以參照折算價格決定是否投資,“京東、網易都屬于極具潛力的優質公司,值得長期持有”。
而對于回港后的中概股表現,富途證券則以阿里巴巴為例說明。2019年11月阿里巴巴港股上市公開發售期間認購人數超過21.5萬,首日漲幅達6.88%,當日成交額突破100億港元,按發行價176港元計算,目前累計最高漲幅近30%。
配置好時機中概股陸續回歸,國內基金也有望迎來配置好時機。
鵬華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尤柏年認為,最為受益于中概股回歸的基金產品是國內互聯網主題的QDII基金。
其理由是,首先現階段京東網易等股票定價的都是外國投資者,而國外投資者定價偏低,回歸香港上市之后有助于提升估值;其次,現在只有QDII基金可以便捷布局中概互聯網領域的投資。
那么,在打新之后,其它基金樂意配置這些回歸的中概股嗎?
“基金大概率會配置中概股回歸這類股票。現在是配置的好機會,隨著優質中概股加入各個股票指數,主動資金及被動資金也會陸續增加配置。”融通國際業務部投資總監劉富榮表示。
劉富榮認為,國內資金受制于投資標的限制,長期低配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港股市場稀缺業績和規模優質的龍頭企業,加上打新資金也在積極參與,中概股回歸將會是6月港股市場的關注點。
“在投資策略上,我們精選個股,希望能有效地降低破發率以及提高勝率,而且加入次新股交易,對看好的個股低價買入,長期持有期,可提升獲利的概率。”劉富榮說。
楊德龍則表示,“配置回歸中概股,主要考慮的還是價格和基本面,回歸的中概股基本面好、有成長空間、價格具吸引力的話,應該會有很多資金配置。”
“現在對于港股基金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戰略配置機會。”董海博說。
董海博指出,港股目前已到歷史估值低位,在流動性問題緩解之后,上漲空間已打開。中資股一直受到市場認可,尤其是能夠分享內地發展紅利的科技、互聯網公司估值相對較高,而中概股恰好有大量此類公司,因而中概股回歸能夠有效抬升港股估值,帶動市場情緒,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港股市場,帶動港股基金有所表現。
李金龍也認為,知名中概股回歸后,比較容易吸引南下資金購買,而從港股上市,到入選恒生綜合指數吸引被動投資資金,到入選港股通吸引南下資金,有一個時間過程,每一步都會吸引增量資金來購買這些回歸的中概股,因此早期參與持有,機會大于風險。(記者:龐華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