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按照監管要求按部就班地推進。”6月10日,華南一家券商資管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事實上,隨著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的“大限將至”,當前多家券商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均在提速。
自2019年8月,證監會向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和東方證券下發同意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合同變更函后,券商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就已拉開帷幕。
目前,已有中金公司、廣發證券、太平洋證券、興業證券等多家券商均推出了公募化改造產品,公募化轉型已經進入快車道。
就在本月,中金公司推出了其公募化改造完成的第三只大集合產品中金恒瑞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資料顯示,該產品由中金增強型債券收益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變更而來,是按照公募基金規定運作的大集合產品。
“改造”提速早在2018年底,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對大集合產品進一步對標公募基金、實現規范發展的標準與程序進行細化明確,并給予了合理的規范過渡期,在規范進度上不設統一要求。經規范后,大集合產品將轉為公募基金或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持續穩定運作。
按照監管層面要求,存量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應當圍繞產品銷售、份額交易、合規管理、相關人員的資質條件與行為要求等多方面內容于2020年12月31日前對標公募基金進行管理。
彼時的數據顯示,即將啟動公募化改造的券商大集合產品總規模約為7000億。
從今年以來各家機構的動作來看,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速度明顯提升。尤其是頭部機構,均已完成不止一只的產品改造。
譬如中金公司在中金恒瑞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更早之前,已改造完成中金新銳股票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中金安心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兩只產品,分別在今年4月、5月推出。
中金公司方面的最新進展顯示,當前中金公司7只大集合產品中的6只已通過所在轄區證監局審批,4只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復,3只產品已完成改造。
而去年首批就已獲得改造批文的中信證券,今年以來的動作也更為迅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中信證券旗下中信證券套利寶1號、中信證券卓越成長兩只大集合產品已在近期獲得證監會公募化改造批文,分別自5月13日、5月15日起啟動合同變更征詢。
早前,中信證券旗下的中信證券六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中信證券紅利價值一年持有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分別在去年9月、11月改造完畢并上線。今年3月,中信證券又發行了其第三只公募化改造產品——中信證券臻選價值成長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同為去年首批獲得改造批文的國泰君安證券,也在今年5月推出了其第4只公募化改造產品國泰君安君得誠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監管層最先批準了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東證三家機構的公募化改造,其實也是選取了三家頭部機構,做一個示范,給行業打個樣。”北京某大型券商資管人士表示。
按照規定,今年年底將是券商大集合產品整改的最后期限。事實上,譬如中信證券等機構全部大集合產品超過10只,改造壓力依舊不小。
“很多產品都在排隊等批文推進整改進程,今年的節奏確實會非???,工作量也會很大。”前述機構人士表示。
不過,由于大集合改造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諸如底層資產初值、投資者溝通的風險等等,這也使得整改期限格外緊張。
“其實,現在還沒有消息稱一定要在今年年底之前改造完畢。”6月10日,一家券商資管部門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爆款產品吸睛在當前公募基金發行迅速擴張的大背景下,券商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也為市場加了一把火。
從當前情況來看,多家機構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均取得了不錯的發行成績,甚至成為爆款。
去年9月,國泰君安證券旗下君得明混合型資管計劃完成公募化改造。數據顯示,該基金首日募集規模達122億元;去年11月發售的東方紅啟元與中信紅利價值兩只公募化改造產品,首日募集規模亦均在40億以上;而今年3月發行的中信證券臻選價值成長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在發售首日上午該產品募集規模就已近30億元。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發行十分火熱,一方面是賺錢效應的引導,而另一方面,這幾只券商產品之所以能成為‘爆款’,也離不開產品業績以及渠道的發力。”某券商系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事實上,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不少券商公募化改造產品均在自有渠道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一般首日都是來自我們自有渠道的多,因為宣傳鋪得也比較久,隨著公募化改造逐步推進,后續的產品我們也在陸續增加銷售渠道,包括一些銷售能力高的銀行等等。”前述券商人士表示。
“券商有客戶就有銷售實力。”前述公募基金人士指出,“其實今年很多基金來自券商渠道的銷售額也不小,券商的銷售實力也不容小覷。”
而對于不少初入公募市場的券商產品來說,除了渠道優勢,業績當然也是市場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
“券商資管大集合改造逐步落地,降低產品投資門檻同時提高宣傳力度廣度,有利于產品規模迅速增長。大集合產品納入公募監管體系,利好資管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但同時也要面臨100余家公募基金的激烈競爭,更加考驗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能力。”粵開證券非銀分析師李興認為。(記者 姜詩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