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外資持續北上的同時,南下資金也在悄然成為港股市場的中堅力量。2020年與北向資金出進交替相比,南向資金則堅定持續流入港股市場,截至6月10日,2020年南向資金整體累計凈流入超過2500億元人民幣。
從歷史數據來看,這已經是歷史級別的大買入,根據市場的預期,南向資金2020年全年整體凈流入規?;蚪咏?000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南下資金流入規模又有擴大的跡象并且持續多日呈現凈流入的狀態,這也不禁讓市場浮想聯翩,年內南向資金流入港股市場的第二次高潮來臨?無疑,南向資金正在加速爭奪港股市場的“定價權”。
大跌引發大買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復盤數據后發現,觸發今年南向資金歷史級大買入的關鍵因素便是第一季度恒生指數的持續下跌。
2020年1月20日,恒生指數最高沖擊到了29174點,一度有很大希望重回30000點大關。但隨后行情急轉直下,從1月20日至3月19日,恒生指數跌去了8000點,恒生指數也觸及了年內最低點21139點。
事實上,從1月開始南向資金就已經開始凈流入,但整體規模并不大,根據機構測算的數據,今年1、2月份,南向資金日均凈流入額在20億元人民幣上下,這一過程中恒生指數也僅僅是微跌。
恒生指數出現大幅急跌是從3月6日開始。受海外疫情擴散以及海外其他主要市場暴跌的影響,恒生指數也出現了大幅急跌,3月6日至3月19日10個交易日內恒生指數跌幅為17%,也就是說第一季度港股的跌幅主要出現在這10個交易日中。
突然的急跌也打開了南向資金抄底空間,資金流入的規模迅速放大,根據記者統計顯示,這10個交易日資金日均凈流入金額達到了86億元人民幣,逼近歷史最高水平,可以說南向資金是大跌大買。
隨后至今,南向資金持續保持著一定規模的凈流入,根據記者統計自3月19日以來的近3個月時間里,南向資金單日為凈流出的天數僅有不到10個交易日,而近30個交易日僅有3天為凈流出的狀態。2020年至今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的規模已經達到了2500億元人民幣。
對于南向資金堅定地持續買入,華南地區一家公募基金港股通基金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我們觀察到自2月開始南向資金就已經連續呈現凈流入狀態。這主要是從長期價值投資的角度來看,港股估值跟A股和美股比,具有吸引力。雖然今年一段時間里全球風險偏好下行導致海外資金流出港股,但南向資金代表的內地機構普遍認為未來港股的機會大于風險,近日如美團點評等公司的股價走勢也驗證了這一判斷。”
港股資深投資人士付世偉則表示:“港股無論從估值角度,從相對的走勢角度,還是溢價角度,目前都是絕對的底部區域,所以南向資金不斷地來港股抄底。”
事實上,盡管自3月19日至今,港股也隨著全球股市一同反彈,但反彈力度有限,許多投資者仍認為目前的港股處在了一個低估的狀態,配置港股的邏輯并沒有過時。
另有一家滬上地區公募基金QDII產品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從我們近期對上市公司的調研來看,很多公司并沒有像市場想象的受到那么大的疫情影響,另外在此之前港股對疫情已有較為充分的反應,估值與盈利預期也都已有較為充分的調整。特別是在全球負利率疊加疫情的背景下,南向資金加配港股尋找優質資產是必然的。”
看好銀行和新經濟要理解南向資金買入港股的邏輯,分析南向資金具體買入標的也是一個好辦法。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顯示,目前南向資金買入個股較為集中,其中近3個月建設銀行、騰訊控股以及工商銀行分別被凈買入295億、138億以及90億,為南向資金買入規模最大的前三只股票,這三只股票的凈買入規模已經占據了近3個月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的超三成。
而前十名中,其他的公司也都集中在銀行和新經濟公司上,可以看出南向資金的喜好高度一致。
國盛證券分析師張啟堯分析認為,從持股規模角度看,南向資金集中于金融、信息技術、房地產、可選消費這幾個權重板塊,其中接近45%的持股集中在金融業,銀行又占了絕對大頭,比例接近35%。如果從一級行業超配情況看,南向資金顯著傾向于配置金融,尤其是銀行股,而電信服務、房地產、公用事業以及日常消費則顯著低配??偟膩砜?,南向資金更偏好于金融、醫療和硬件科技公司,其中超配最多的行業分別為銀行、制藥生物、多元金融、汽車和技術硬件。
選擇銀行的邏輯顯然和其低估值以及高股息率相關,老虎證券投研團隊此前對記者表示,港股整體估值目前在歷史較低位置,其中重要的銀行甚至已經接近破凈,更重要的是AH溢價增大,同時港股整體股息率較高,在目前股價下跌至凈資產以下,甚至有了“債券”屬性。對更多基金來說,選擇股息率較高、波動性較低的香港市場金融股可以代替債券進行風險平價配置。
前述港股通基金經理也表示:“部分股票受到機構青睞,主要還是由于其高分紅、估值便宜和稀缺性的特點。另外南向資金的來源很多是保險資金,保險資金偏好低估值、高息率的標的,如銀行等,也偏好一些大市值的成長性行業的頭部公司。”
除了銀行,新經濟公司也受到南向資金的追捧,近3個月南向資金買入前十的公司中,除了騰訊外還有小米和美團點評以及平安好醫生等公司。
付世偉告訴記者:“大的互聯網公司受疫情的影響是相對比較少的,如騰訊因為它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業務主要還是來自與游戲相關的,在疫情之下,反而對游戲這個行業是相對利好。”
而美團點評的股價更是跟隨南向資金的持續買入一路上揚。公司股價在3月19日隨恒生指數一同觸底,當日收盤報收于70港元/股,隨后美團點評股價一路上漲,截至6月10日,公司的股價高達159港元/股,較最低點時已經翻倍。
顯然美團點評的股價和南向資金的加持有很大關系,根據記者了解,今年的基金一季報顯示,已有75只公募基金將美團點評納入其十大重倉股,其中匯添富行業整合混合、廣發科技動力股票、博時滬港深成長企業等4只基金更是將美團點評作為第一重倉股持有。(記者 谷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