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湖南如何把握未來新一輪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維護社會穩定大局?8月10日,記者專訪了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校長劉長庚。
狠抓科技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提高經濟質量和運行效率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劉長庚坦言,湖南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優勢和潛力,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學、一批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但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強度還不夠。
“湖南要想在轉方式、優結構、強動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就應狠抓科技創新,加大多元化研發投入,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無縫對接,形成科技與經濟高度融合的創新新格局。”劉長庚說,這是湖南實現更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需投入。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效能的治理。在國內外形勢復雜的當下,如何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處理和應對各類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所造成的沖擊,是當局者需要重點思考的課題。
劉長庚說,具體而言,湖南要重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加大“放”的力度、提高“管”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服”的質量和效率,為市場主體有序發展提供優良發展環境和高效配套服務,著力打造高效型、服務型、責任型、法治型、廉潔型政府,充分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解民憂、惠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民至上是貫穿新發展理念的根本,也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旨歸。
長期以來,湖南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率先實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努力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劉長庚認為,只有不斷在增進民生福祉上下功夫,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日益增強。湖南應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開展工作。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并逐步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湘人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湖南很早就開始踐行“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理念,率先在全國出臺首個省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率先建立省級環保督察和自然資源督查體制機制,在全國打響了綠色湖南品牌。劉長庚說:“湖南要繼續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綠色成為湖南靚麗的主色調!”
“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是基本前提和堅強保障。”劉長庚說,湖南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協調機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著力防范和化解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風險,不斷筑牢安全生產防線,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全。
劉長庚認為,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只有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敢于和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才能在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同時,實現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