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情、穩增長“兩手抓”
數據顯示,6月末,長三角地區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1.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8%;人民幣貸款余額40.64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較上年同期高0.1個百分點。
上半年,長三角地區人民幣貸款增加3.65萬億元,同比多增1.03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1.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63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8130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61萬億元,同比多增924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874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40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729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288億元,同比多減362億元。6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5570億元,同比多增837億元。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支持受疫情沖擊的行業盡快恢復生產,長三角銀行業積極作為。上海銀保監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在滬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投放疫情防控貸款1678億元,累計支持企業1.26萬戶,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減免本金及利息3854萬元;中小微企業到期貸款本息延期規模達242億元,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中有8718戶貸款本金和4855戶貸款利息得到延期支付。
與此同時,針對“新基建”、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求,銀行業也提供了專項金融支持。例如,為支持疫情衍生出的新產業機遇,浦發銀行上海分行率先推出針對“新基建”的優惠利率專項信貸方案,并承諾提供信貸專項額度500億元。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分行設立了制造業專項貸款,圍繞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5G與光通信等8個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支持。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則為“新基建”領域項目安排累計10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全力助推以首批48個新基建重大項目為代表的上海重大產業項目等。
防風險、促發展“兩不誤”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信貸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速略高于全國水平1.6個百分點,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總體符合預期。”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加之央行上半年及時出臺對沖政策,長三角信貸增長受到疫情的影響并不明顯。”
不過,陶金也指出,雖然長三角地區整體信貸情況較為良好,但由于上半年信貸規模擴張較快,或將累積一定的潛在金融風險。“尤其是在實體經濟復蘇不及信貸增速的情況下,住戶部門長期貸款增加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房地產交易的過快恢復。若長期貸款持續多增,需警惕房價加速上漲,防范房地產市場過熱風險。”陶金稱。
展望下半年,陶金強調,信貸資金投放要與企業的實際融資需求匹配。“下半年,信貸業務的擴張速度或有所減緩,同時銀行將加強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力度,這可能對銀行經營造成一定壓力。銀行需要在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加強風控工作,壓降不良,并及時補充資本,以應對經營和盈利壓力。”陶金表示。
證券業:業績普增,多措并舉“出實招”
◎記者王媛媛
今年上半年,得益于A股市場交投活躍,證券業業績亮眼,近九成券商實現盈利。長三角券商亦表現不俗,按照母公司口徑統計,15家長三角券商上半年錄得營業收入近600億元,凈利潤超250億元。長三角證券業積極應對疫情沖擊,多措并舉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上半年盈利逾250億元
今年上半年,A股交投活躍,疊加資本市場政策紅利預期,券商各項業務發展勢頭良好。
根據中證協7月24日發布的數據(未經審計),134家證券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突破2134.04億元,同比增加19.26%。其中實現盈利124家。同期,134家證券公司凈利潤831.47億元,同比增幅24.73%。
行業發展向好,長三角券商亦取得不俗表現。從上市券商來看,在今年上市的3家券商中,長三角獨占兩家——2月中銀證券上市后,國聯證券于8月登陸資本市場。Wind數據顯示,按照母公司口徑統計,截至6月30日,15家長三角券商錄得營業收入583.13億元,凈利潤255.45億元;兩者在中證協公布行業盈利數據中,皆約占三成左右的比例。
截至目前,已有國元證券、東吳證券、光大證券3家長三角券商公布了上半年業績快報,3家券商營收、凈利潤均雙增,尤其是凈利增幅皆超30%。
國元證券表示,6月末,證券市場較為活躍,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增加較多,同時公司自有資金也有所增加,導致公司資產總額比年初增長5.93%。
東吳證券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大力拓展各項業務,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公司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自營業務實現較好增長。
光大證券稱,上半年,公司聚焦戰略引領、推進機制改革、夯實發展基礎。受益于市場交投活躍度改善,主要業務保持穩健發展。
多措并舉服務實體經濟
今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沖擊,長三角證券業多措并舉,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出實招。
在支持復工復產方面,上海證監局副局長吳萌曾表示,上海證監局積極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一是推進政策宣導落地,積極建言獻策。二是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企業復工復產的支持作用。三是引導證券基金期貨行業發揮專業優勢,助力企業有序復工復產。轄區20家證券公司助力各地企業發行疫情防控債或資產支持證券超過440億元。29家資產管理機構參與投資疫情防控債83億元。四是積極倡導轄區資本市場主體履行社會責任。證券基金期貨行業捐助超過2億元,其中上海基金同業公會組織行業設立“上?;饦I致敬白衣天使專項基金”,規模近4700萬元。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長三角多地抓資本市場創新發展契機,助力企業做優做強。
例如,蘇州市出臺《促進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支持引導企業通過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上半年,蘇州市新增上市公司11家,其中境內A股9家(科創板4家),香港聯交所2家,新增上市企業占全省的42%以上。境內A股上市公司累計達128家,保持全國第五;獲科創板受理企業累計達37家(含10家已上市企業),位居全國第三。
與濃厚的科創氛圍相匹配,長三角券商亦積極支持科創板企業上市。據Choice統計,長三角券商上半年服務科創板企業33家,占行業服務總企業家數的比例已逾三成。
此外,長三角券商還積極探索區域金融同業合作。例如,為落實上海市委有序復工復產和防疫防控兩手抓的要求,浦發銀行與國泰君安于4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抗擊疫情及復工復產、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等多個領域開展全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證券業在幫助大學生就業方面也積極發揮作用。近日,由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中國證券業協會、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2020年“揚帆計劃證券行業大學生實習”活動正式開啟。經統計,目前已有48家證券公司通過團中央“全國大學生實習服務平臺”發布了2284個實習崗位。
保險業:規模擴張,投資、保障兩不誤
◎記者羅葛妹
隨著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二季度以來,長三角GDP增速順利“轉正”。在此背景下,長三角區域保費收入增長表現良好,保險機構在助力長三角經濟復蘇方面也作了諸多努力。
保費增速和保險深度“雙升”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長3.2%。其中,長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GDP總量達110717.82億元,同比增速達1.66%。
長三角地區上半年保費收入也實現正增長。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長三角地區上半年共實現保費收入6036億元,同比增長6.51%。
具體來看,浙江省表現最亮眼,上半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46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59%,在全國各地區中排名第五。
上海和安徽進步最明顯,上半年分別實現保費收入1000億元和854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09%、3.39%。今年一季度,兩地保費收入增速均為負數。
江蘇省則穩坐“一哥”寶座,上半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500億元,同比增長6.7%,市場份額占全國9.2%,排名第一。
從保險深度看,由于保費增速大于GDP增速,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保險深度較去年同期增長了0.25個百分點,從5.2%增至5.45%,略低于全國平均保險深度(5.95%)。
其中,江蘇、浙江保險深度分別為5.35%、5.78%,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0.53和1.14個百分點;上海和安徽兩地的保險深度則不同程度同比下滑,分別降至5.76%和4.87%。
保險深度是分析保險市場發展現狀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當地保費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GDP)之比。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保費收入迅猛發展,保險深度呈增長態勢。權威數據顯示,我國保險深度已由2012年的2.98%增至2019年的4.3%,與全球平均水平逐漸縮小,但全球發達經濟體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助力經濟復蘇險企齊發力
今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長三角地區仍然能取得良好成績,離不開保險機構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作用。
根據《國際金融報》記者從多家保險機構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的情況,今年上半年,保險業支持長三角地區實體經濟發展的形式較為多樣化。
其中,以中國人壽、平安人壽為代表的保險機構,主要通過投資來支持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
據介紹,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人壽投資長三角各省市地方政府債券、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合計約560億元,通過股權/債權計劃、信托計劃、股權基金等方式投資長三角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等合計約290億元。
上半年,中國人壽投資條線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超過215億元,投資總量則已超2950億元。
以中國太保、中國大地保險為代表的保險機構,則通過推出系列個性化保險產品,全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助力各行業復工復產。
疫情期間,中國太保設計和推廣了“123”助力復工復產保險方案以及線上化的保險產品、技術工具和服務體驗,為企業和一線紓困解難。
中國大地保險創新建立起一套由政府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分擔機制,推出“政銀保”模式。以上海為例,該公司目前已經累計為上海市超百家科技類小微企業提供“政銀保”保證保險服務,保額超過4億元。
太平人壽在“穩崗促就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據介紹,疫情期間,該公司一方面為代理人提供特殊津貼,確保其工資收入不受損。另一方面加快開設分支機構速度,向全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截至5月底,新吸納社會勞動力達到13.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