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以來,已初步構建了海陸空鐵齊全、資源配置集約、輻射國際國內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力促進了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截至2019年底,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客貨運業務排名均躋身全球機場前30強;深圳港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200余條,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深圳城市管養道路總里程超過8000公里,路網密度達到8.4公里/平方公里;全市年物流業增加值超過2700億元,占同期全市GDP比重超過10%,行業規模和運行效率持續提升。
交通運輸連接生產和消費兩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2019年,深圳成功入選全國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城市,試點實施方案也于近期獲批。未來,深圳將搶抓交通強國建設重大戰略機遇,打造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了解到,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深圳將與周邊城市協同開展深莞惠都市圈軌道一體化規劃,通過1-2年時間,啟動深大城際、穗莞深城際延伸段、深惠城際等城際鐵路項目建設。深圳10號線東延至東莞鳳崗、深圳14號線東延至惠州惠陽、深圳11號線北延至東莞長安、深圳22號線北延至東莞塘廈等跨市城市軌道項目納入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并啟動建設。通過3-5年時間,實現深圳6號線支線與東莞1號線黃江至深莞邊境段銜接及貫通運營。
深圳一方面將積極打造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加強國際航線、航班時刻和國際航權配置,建設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基地航空公司,培育本土全球網絡型航空公司,力爭通過3-5年時間,實現國際航線數量超過100條,機場國際旅客和國際貨郵吞吐量占比分別達到20%和50%;另一方面,將進一步完善深圳港疏港基礎設施網絡,打通鐵路進港”最后一公里”,通過3-5年時間,實現平南鐵路改造完成,平鹽鐵路改造工程動工。
此外,深圳將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促進各交通運輸方式融合發展,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包括將進一步推進航空物流發展,完善“卡車航班”業務,發展冷鏈、貴重物品等更高附加值的物流業態,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快件集散中心;推動“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依托近距離內陸港體系建設實現“港口-城市-交通”協同發展,創新形成地方政府、港口企業、鐵路運營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的疏港鐵路運維和服務模式等。
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深圳在先行示范上可以大有作為。深圳是建設區域化全球化流通體系的集成基地和創新高地。深圳處在先行示范區和大灣區的樞紐核心,在流通市場、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多重優勢,可以為全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方案、深圳智慧、深圳力量。
建設現代流通體系要與深圳先行示范的戰略目標結合起來。要建成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適應的現代流通體系,要大力提升流通體系研發投入強度,增強系統創新能力。要形成與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相適應的現代流通體系,轉化為深圳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要建成與全球標桿城市相適應的現代流通體系,讓流通體系的影響力創新力躋身世界發達城市之林。深圳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具有領先技術,有條件在提升現代流通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上再樹標桿。人們欣喜地看到,自動識別技術讓高速公路的路閘通行率達到秒通水平;無人機智能投送和智能互聯汽車在深圳正進入產業化階段,將為現代流動體系整體升級帶來突破性技術。
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當務之急是筑牢國內大循環的基礎骨架。要以大流通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統籌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交通物流協同開發模式,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要素高效便捷流動。要推進深莞惠流通體系聯動發展,促進珠江東西兩岸融合互動。要發揮深圳遠洋集裝箱大港、航空大港和高鐵新樞紐的優勢,多式聯運,輻射內陸,形成“宜水則水、宜陸則陸、宜空則空”的綜合運輸新格局。如今年8月“鹽田-岳陽北”海鐵聯運班列正式開行,掛靠鹽田港的近百條國際遠洋航線直接與內地大市場聯通。正是通過這種融合集成,充分發揮了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優勢。
建設現代流通體系,要做強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市場接口。深圳毗鄰港澳,經濟國際化程度高,高效率流通體系是保障國際化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基礎。深圳要構建高水平高標準高輻射的流通體系,確保國內國際雙循環最大限度發揮穩增長穩預期效能。今年9月首列“灣區號”深圳中歐班列駛進德國杜伊斯堡港,承運著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生產的各類電子產品、防疫用品和生活用品,銷往歐洲各國。這是深圳依托國內國際雙循環流通體系強力穩外貿的重要舉措。未來深圳要發揮協同管理優勢,努力成為大灣區流通體系雙循環的總接口和總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