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已經成為謀劃我國經濟下一程的重點內容。具體表現為產業鏈將向垂直整合、更多元化、更具韌性的集群化的方向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這種產業鏈集群化發展不僅可以使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的資源要素實現有機整合,還能通過產業鏈條上生產技術和工藝的良性競爭,推動企業不斷創新,促進優勝劣汰,延長產業的壽命周期,實現產業能級的快速躍升。
當前,民營企業要抓住機會進一步補鏈強鏈擴鏈。針對疫情中產業鏈暴露出的一些缺位、短板問題,逐一梳理、精準施策,著力打通堵點、暢通痛點、補上斷點。這其中可以選擇深化開展上下游、企業間、企地間等合作,形成產業聚合優勢等。但切記不可盲目擴張。
先為不可勝,而后可勝。對于企業家而言,要認清自身的薄弱環節,抓緊時間和時機補齊短板,特別是要解決好企業負債過高的問題。
企業最應看重凈資產,并將其視為衡量一個城市營商環境好壞的唯一指標,如果企業每年的凈資產沒有滾動增加,而是在萎縮,企業產生利潤后沒有投入再生產,原有的存量凈資產在變賣,這個地方的內循環動力就會逐漸喪失。
因此,企業要把沒有任何前途的、過剩的企業破產關閉,積極調整融資結構,通過IPO上市、收購兼并、資產重組等方式,增加股權融資、減少債權融資,確保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與此同時,民營企業要積極借力新基建,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延伸、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價值,繼而形成增長新動力,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