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年開始參加‘五優聯動’,訂單種植724畝優質稻谷品種南粳5055,交售優質稻谷325.8噸,收購價格較最低收購價高出0.1元/斤,每畝增收150元左右。”
湖州市吳興區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建龍提到“五優聯動”很是高興,他告訴中國網財經,合作社還有一千噸糧食存在國有糧倉,他們“免費”幫我們存,在減少糧食收儲損失的同時,解決了合作社屯糧帶來的資金壓力的問題。
實際上,這只是優質糧食工程造福于民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自2017年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以來,在增加優質糧油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消費者受益,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五優聯動”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搭建“快車道 ”
2014年從父親孫梅金手中接過合作社以來,孫建龍如今已在湖州市吳興區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干了7年,而他今年也才31歲。
是什么讓當初年僅24歲的他選擇留在家鄉,選擇這份事業?
實際上,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孫建龍也一樣向往城市生活,他剛回到家給合作社幫忙時,也曾覺得這份工作“不體面”。而當地優質糧食工程的落實,成為了他心態轉折的契機。
2018年,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支持下,浙江省“優質糧食工程”啟動。2019年,湖州開展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試點。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建立20畝良種展示轉化基地,為當地選“好”種。同時,建設優質糧食基地,制定優質糧食標準。
孫建龍2019年帶領合作社搭上了“五優聯動”的“快車”,除了在選“好”種和“空倉”招標方面的獲益,當地政府在糧食存儲、加工、銷售和品牌宣傳方面都提供了相應的幫助,合作社的生意紅紅火火地步入了“快車道”,獲得感和幸福感隨之而來。按孫建龍父親的表述,他兒子“高興起來了”。
作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孫建龍對合作社的發展有著更為與時俱進的考慮,合作社也已從過去的僅僅做農機服務到如今的種植、收購、倉儲、加工、銷售,一條完整產業鏈初具雛形。
發展到今天,孫建龍的合作社已經有6個家庭農場,聯結農戶522戶,面積3350畝,擁有插秧機、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的等各類農用機械100臺,烘干機10臺,烘干能力120噸/批;大米加工能力90噸/日,固定資產總值2800萬元。2019年生產糧食3000噸,收入近1000萬元,實現盈余150萬元,畝均效益450元左右。
浙江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周維亮告訴中國網財經,去年浙江省“五優聯動”試點工作組織優質晚稻訂單5萬噸,為種糧農民增收2700多萬元,為企業節省收購費用、儲存費用、收購資金利息共計1200多萬元,為財政減少差價損失2200多萬元,實現了達到農民增收、企業盈利、政府減虧、消費者獲益的共贏目標。
據悉,今年,浙江省進一步提質擴面,試點縣(市、區)達到三分之一以上,預計優質糧食訂單面達到20萬畝以上。
隨著試點的深入,“五優聯動”的“快車道”上,越來越多的農民和企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將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為糧食產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三鏈協同”+“中國好糧油”為糧食產業插上翅膀
9月24日,山東中裕食品公司投資建設的30萬噸面粉加工廠正式落戶安徽省阜南縣糧食產業園。至此,阜南縣通過建鏈、補鏈、強鏈,構建起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據悉,山東中裕投資建設的面粉加工廠建成后,將帶動當地60萬畝優質小麥就地加工轉化,以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穩定脫貧、促進鄉村振興。
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促進“產購儲加銷”全程優質、全鏈提升,是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酒好也怕巷子深,要學會給農產品梳妝打扮和營銷宣傳。”推進“三鏈協同”,打造品牌和口碑極為重要。
在浙江湖州儲備糧有限公司湖州三里橋糧庫的展示墻上,“共享”成為“湖州模式2.0版”的關鍵詞之一,共享品牌就是其中一項舉措。
湖州市商務局黨委書記、局長褚連榮指出,湖州推出了全省首個大米類區域公共品牌“湖州好大米”,并且制定發布全省首個優質大米的系列團體標準,從稻谷種植、收儲、運輸和大米加工、質量追溯等七個方面進行規范。
據了解,在當地政府的力推下,“湖州好大米”在浙北、老大房等連鎖超市均有專柜,同時在淘寶、蘇寧易購等開設網店,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銷售。自去年11月上市以來累計銷量超過6000噸,產品利潤較普通產品提升2倍,為試點糧食企業增收510萬元。
在東北,吉林柳河縣聚焦“讓好米賣出好價錢”,線下發展旗艦店、直營店,線上營銷進入全國農產品電商50強,打響了“柳河大米”特色品牌。
實際上,不只是湖州和柳河,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以及各地政府的推動下,“吉林大米”“齊魯糧油”“水韻蘇米”“皖美糧油”“山西小米”“陜北小雜糧”“廣西香米”“天府菜油”等區域公共品牌陸續創立,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也持續提高。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指出,經過實踐檢驗,“中國好糧油”已成為搞活糧油品牌營銷的務實行動。要加大推動力度,與主流媒體、各大電商深化合作,搭建線下線上融合的推介交易平臺,不斷擴大“中國好糧油”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興糧之策、惠農之道、利民之舉
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優質糧食工程列為質量興農六大工程之一。2019年、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優質糧食工程提出明確要求。
張務鋒表示,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實需要,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需要,是提高糧食流通現代化水的現實需要。
據了解,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以來,中央財政連續四年累計安排補助資金近215億元,帶動地方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600多億元,總投入超過815億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5828個項目,建成40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新建和改造提升1500多個糧食質檢機構,各省份支持建設389個“中國好糧油”示范縣。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新聞發言人、規劃建設司司長錢毅告訴中國網財經,到今年年底40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全國產糧大縣全覆蓋,所覆蓋區域內的糧食損耗浪費和霉變損失平均降低4個百分點。
“扎扎實實”的政策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據悉,山東省2019年烘干處理糧食819萬噸,助農增收1.6億元;安徽省累計清理、干燥糧食40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2億多元;四川省2019年清理烘干糧食130余萬噸、存儲165余萬噸,助農增收超過1.5億元,節糧減損近12萬噸,折合約2.5億元。
此外,糧食質檢體系從源頭有力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錢毅表示,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增加檢驗參數2.9萬個、月均檢驗樣品數增加2.6萬個。去年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中,檢驗樣品13萬個,守住“舌尖上的安全”第一道防線。
值得注意的是,優質糧食工程還銜接產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投入40多億元,傾斜支持2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實現糧食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有機銜接。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定點扶貧安徽省阜南縣,引入中化農業、中糧貿易等龍頭企業,2018年示范種植1.5萬畝優質小麥,2019年擴大到30萬畝,畝產增加100多斤,畝均增收200多元,助力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錢毅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打造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的關鍵期,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要突出抓好“五優聯動”、“三鏈協同”,充分承接和運用優質糧食工程既有實施成果,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糧食供給品質提升、糧油品牌營銷提升、糧食質量追溯提升、糧機裝備加工提升、糧食應急能力提升“六大行動”,使優質糧食工程真正成為興糧之策、惠農之道、利民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