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科技加快賦能保險業,以及老百姓的健康意識和對風險保障的關注不斷提升,壽險業如何轉型發展,更好滿足老百姓需求?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壽險業轉型發展峰會上,業內人士進行了討論。
當前,壽險業正由粗放經營向精細管理轉變,但部分壽險公司仍然依賴傳統商業模式,重規模輕質量,重業務輕服務,科技對發展的支撐力度有待加強。
“保險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化,他們傾向于通過線上渠道購買保險并享受理賠服務。”平安人壽常務副總經理趙福俊說,這對壽險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壽險公司要積極擁抱數字化,通過保險科技創新實現產品、渠道和管理的改革升級。
趙福俊說,推動這3項改革的核心路徑是,先做強,再做大;先質量,后規模。壽險公司要以消費者的保險需求為導向,不斷回歸服務本源,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滿意度。
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壽險產品性價比不高。一些壽險公司內控薄弱,還有一些公司靠砸費用的方式獲取業務,這種高成本、高消耗發展模式的成本最終由消費者承擔,推高了壽險產品價格。
“保險的核心技術是精算技術,精算依靠大數據。”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說,壽險業作為和數據打交道的行業,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實現精準定價,解決傳統壽險產品偏貴的問題,更好讓利消費者。
他表示,要加大保險科技創新,實現產品開發、客戶開發、銷售服務、核保理賠等流程再造,加快發展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制度,降低營銷成本和公司負擔。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商業保險的作用不容忽視。”中國人壽集團副總裁蘇恒軒說,壽險業要抓住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機遇,發揮市場化資源配置優勢,實現社會、企業及消費者價值有機統一。
蘇恒軒說,在助力民生保障方面,中國人壽參與了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的試點工作。同時,積極推進大健康戰略,促進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模式協同發展,不斷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質量。
業內人士表示,壽險業在優化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風險保障需求的同時,要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有效防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