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碎、瘦”是貴州省六盤水市耕地的典型特征,面對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六盤水人不等不靠,不卑不亢,發揚“創業奉獻”的“三線”精神以及“創新爭先”的“三變”精神,大力發展山地特色現代農業,通過發展獼猴桃、刺梨、茶葉“涼都三寶”為主導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實現了第一次“突圍”,上演了華麗“轉身”,特色產業面積達到399萬畝,步入了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之路。
發展始終伴隨著問題,問題催生著改革。雖然,六盤水山地特色現代農業已經有了雛形,但存在產業基礎還不穩固、產業鏈條還需延伸、產品品牌亟須提升等問題。面對農業產業發展瓶頸,六盤水推動農業“破繭成蝶”,強力進行第二次“突圍”。
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將2020年確定為農業“提質增效”年,一場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精彩實踐在涼都大地涌動。2020年前三季度,一產增加值占GDP比重12.2%,較同期增加1.49個百分點,一產增加值增速從一季度2.5%上升到三季度的6%,高于全市GDP增速2.6個百分點。
提質:從發展短板入手
六盤水喀斯特地貌突出,地質結構決定了儲水保水難,解決產業用水難問題成了首要挑戰。
在六盤水市委、市政府的規劃部署下,市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市水務、農投公司等,共同研究方案,分工協同推進,24個百畝獼猴桃基地的水利灌溉設施如期完工,應對干旱等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除了彌補基礎設施短板之外,如何破解農業產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是橫亙在不少企業面前的“大山”。
“鄉村振興e貸”是助力企業發展的金融創新產品,為此,六盤水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市人資社保局、市林業局、農行六盤水分行共同制定并印發了《六盤水市“鄉村振興e貸”工作方案》,全力推動金融激活農業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鄉村振興e貸”共發放2944筆39143萬元。
此外,六盤水市的木崗獼猴桃園區建設創新試點SPV項目、水城縣50萬羽桃花雞養殖創新試點SPV項目和水城縣食用菌農銀企產業共同體創新試點SPV項目有序推進,累計獲得省級補助資金49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和銀行資金2.36億元,助力農業產業發展效應明顯。
轉型:從生產方式突破
通過走規模化發展之路,六盤水的特色產業已經達到了399萬畝,其中,獼猴桃21.8萬畝、茶葉31.55萬畝、刺梨120.48萬畝。獼猴桃種植面積成為貴州省最大,刺梨種植面積更是達到全國最大,獼猴桃、刺梨進入農產品優勢區行列。
六盤水還大力推進生產方式轉變,通過“接二連三”,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拓寬農業產業發展空間,釋放農業發展轉型之能。
如今,獼猴桃、刺梨等特色產業已經形成了“生產+加工+科技”的全產業鏈格局,六盤水涼都獼猴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入選貴州省2020年生態特色食品高成長性企業名單(全省38個),六盤水市獼猴桃全產業鏈項目獲得了國家五部門聯合通報表揚。
同時,在農旅融合的路上,六盤水借勢用力,風生水起,全市累計打造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4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個、中國美麗田園1個,野玉海景區入選“貴州十大新地標”,巖博村、百車河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升級:從科技研發著力
六盤水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科技研發體系,積極與中國農大、貴州大學、貴州農科院及多家生物工程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采取柔性引才等多種方式,圍繞農產品開發、生物萃取技術應用等進行攻關。
盤州把刺梨作為支柱產業,建立了刺梨產研中心,組建了博士工作站和碩士工作站,目前,刺梨產品已申請知識產權專利678項,授權78項,其中“刺梨果汁飲料及其生產方法”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實現了六盤水在中國專利獎方面零的突破。
水城縣以創建“貴州省珍稀食用菌生產示范縣”為目標,借助中科院對口幫扶水城縣的契機,推動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為將水城縣打造成六盤水市食用菌全產業發展“高地”提供科技支撐。
目前,六盤水已經完成食用菌種植規模1.29億棒,預計全年生產食用菌1.5億棒;生態畜牧業亦蓬勃發展,全市生豬存欄90.26萬頭、出欄88.42萬頭。
增效:從農民福祉出發
農業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更多農民受益,尤其是貧困戶、邊緣戶全程參與其中,在推動產業提高經營效益的同時,增加其收益,真正實現多方“增效”。
六盤水大力推動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積極推廣基于“三變”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激活農村的資源、資產、資金,通過保底、務工、分紅“三重收益”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成果,用“三變”機制把千家萬戶與千山萬水的產業基地、千變萬化的社會市場緊密對接起來、有效組織起來,把“三變”改革打造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腰帶”。2019年,全市31.33萬戶實現分紅,戶均1318元,貧困戶戶均分紅達2340元。
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路徑,“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工程成為亮點,遵循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三個原則,堅持“四一四有”標準要求,已打造“千家萬戶小康菜園”13.43萬戶,清理農村生活垃圾6481噸。
六盤水山地特色現代農業在一次次“突圍”中,譜寫了一曲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交響樂”,今年一至三季度,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從4.6%提高到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