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清花河回來了,比以前更清更美了。”日前,在湖南省衡南縣泉湖鎮先鋒村,年屆七旬的村民劉帥看著清澈的河水和兩岸的綠化感慨萬千。
劉帥告訴記者,就在半年前,這里還看不見河、看不見樹,也看不見路,多年前的“清花河”淤塞成了“污水溝”,岸邊雜草叢生,蚊蠅亂飛,村民路過都捂著鼻子躲著走。而現在,村民每天飯后要么岸邊散步,要么在河邊的休閑亭里拉家常,日子過得無比愜意。
這樣的變化源于衡南縣打通河長制“最后一公里”工作的落地。自“河長制”在全國實施以來,衡南縣秉承“上下共治、水岸同治、標本兼治”的治水理念,堅持“補短板、強管理、謀創新”的工作思路,率先在湖南實現了村級河長工作站全覆蓋,條條農村河道都有人管的局面。
衡南縣地處湘江流域中游,水系十分發達,境內有湘江干流及耒水、蒸水、舂陵水3條支流等大小河流85條,長度達1300多公里。按河流等級分,全縣有省級河流2條、市級河流4條、縣級河流6條、鄉級河流50條,村級河流23條。
面對如此密布的水域,衡南縣提出,要引導群眾、依靠群眾,管理好每一條河流。基于此,衡南縣建立最全工作體系,按照河長辦、河長、河道警長、民間河長四條線,逐一落實人員,形成縣、鄉、村三級工作體系網格式全覆蓋。即使在基層,也形成河長制“三化”創建——對外形象標準化、工作流程規范化、管理保護常態化。
每一鄉鎮(街道)河長辦、村(社區)河長制工作站,在確保單獨辦公室的基礎上,都制作統一的辦公室銘牌、河流水系圖、工作體系圖、工作制度牌、河長制文化墻、戶外宣傳欄、監督檢查工作手冊;對河長辦和河長職責、工作流程和內容進行規范,對河流問題的舉報投訴做到處理及時,處置規范;督促相關人員常態履職、常態保潔,每個村不少于1名保潔員并保障必要工作經費,同時完備監督員、巡查員隊伍等。
“三化”創建落地后,極大地激發了基層黨員群眾治理和管護河流的積極性。今年6月5日,先鋒村在“屋場會”上決議,一定要把流經村里的清花河治理好,打造成一條縣級示范河。不少村民當場表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清花河。
32歲的黨員劉威,開著自家挖機駐守河堤3個月,義務為河道清淤、筑堤;64歲的村民常運球冒著高溫,持續投工50多個;鄉賢劉先增、劉宏偉等捐贈20多萬元,修建兩座休閑亭、打造河長制文化長廊、墻體彩繪等。
經過5個月的治理后,日常管護和保潔也成為村民自覺的行動。每天都有黨員帶頭清理兩岸的雜草、岸邊的垃圾,村民家里的垃圾也都自覺分類處置,不再隨手倒進河里。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清花河又回來了。
隨著河長制“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衡南縣越來越多的群眾因美麗河湖收獲了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