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其中,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我們應堅定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涵育鄉村文明新風尚。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紅色文化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真理性,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制度、作風、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的綜合體現,其中蘊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愛國情懷、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優良傳統等精神內涵,是鄉風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文化源泉。涵育鄉村文明新風尚,一要加強對革命英雄、模范先進人物事跡精神內涵的宣傳弘揚,為廣大農民群眾確立標桿、樹立榜樣。二要大力創作以農業農村為背景的紅色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引發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共鳴,使他們在接受視聽藝術享受的同時受到文化的滋養。三要大力開展以弘揚革命優良傳統為主題的文明示范村等鄉風文明創建活動,使廣大農民群眾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切實把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和農民精神家園建設好、使用好,走好文化興村之路,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拓展紅色產業鏈條,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進行合理利用,能夠促進城鄉紅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拓展延伸紅色文化鄉村產業鏈,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在這一過程中,要結合本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特色,制定完善鄉村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整體規劃,找到紅色文化資源合理挖掘利用與鄉村振興的對接點,夯實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比如,可考慮引入各方資源要素,參與紅色文化相關產業的開發運營,用整體性、一體化的思路整合現有資源;重點抓好高層次紅色教育培訓項目建設,拓展提升紅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等。
加強紅色遺跡設施的保護利用,走好生態興農路。許多革命老區地處偏僻山區,經濟基礎薄弱、生活條件落后。但同時,這些地區又往往可能擁有自然生態優勢、革命歷史文化優勢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優勢等。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加強對紅色遺跡等建筑、設施的合理開發、保護利用,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用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助推鄉村綠色生態發展,以“紅色+民俗”“紅色+生態”“紅色+美麗鄉村”等特色化的建設和發展模式,打造宜居宜業的紅色文化生態特色村,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依托紅色基因傳承,加強基層黨建引領。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傳承紅色基因,激活鄉村振興的各類資源要素,要打造鄉村治理新格局。一方面,要進一步健全理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工作體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條例,加強對重大問題的研究,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確保鄉村振興各方面工作扎實有序推進;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強對農村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紅色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持續強化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對于涉及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要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讓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