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主動權益基金為投資者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來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別達到54% 、38.8%,大幅超越僅上漲11%的上證指數。那么,主動權益基金緣何能夠大幅跑贏大盤?普通投資者是否也可以借鑒機構的選股方式,從而獲得顯著的超額收益?
據富國基金分析,在前幾年,公募基金的業績優勢沒有現在那么突出,其核心原因在于,除業績基本面外,A股市場的定價體系還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干擾。而自2017年以來,這種現象不斷得到改善。
富國基金表示,按自由流通市值口徑排序,前20%公司的合計市值占比從2016年四季度的58.60%上升至當前的75.54%,合計交易額占比從2016年第四季度的36.33%,上升至目前的61.83%。與此對應的是,流通市值排名后50%的公司,合計市值占比從2016年四季度的接近20%降至目前的不到10%,合計交易額占比則從36.33%降至15.75%。這樣的市值結構和交易結構的變化,使得結構性行情愈加深化,機構投資優勢開始顯現。
“過去5年,我們看到上市公司質量有了本質的提升,中國證券市場中專業投資機構的話語權在快速提升。以公募基金和券商研究為代表的職業投資人,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投資理念和體系。”萬家基金經理李文賓稱。
平安證券資深投顧武鵬認為,機構投資者今年的優秀表現,也是其投資理念的體現。不管是公募還是外資,對于持倉都有一套嚴格的篩選邏輯。普通投資者精力有限,但可以按照相似的邏輯來做框架性選擇。
首先是賽道。武鵬表示,一般來說,有色、鋼鐵、煤炭、金融地產等屬于周期性行業,受經濟影響明顯,優點是彈性大,缺點是難把握。而食品、醫藥等屬于非周期行業,受經濟影響小,有“貫穿牛熊”的潛力。
其次是業績。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業績永遠是王道。業績已經非常好的公司,通常為白馬;業績預期非常好的公司,通常為黑馬。黑馬的潛在收益大,但確定性很差,勝率較低。從穩健的角度來看,白馬更合適。
最后是主營。所投資的公司主營業務要清晰可辨,并且在業內是知名龍頭。
在武鵬看來,通過以上三個框架性的排除法,投資者所選擇的標的基本上不會太跑偏,“踩雷”的概率將大幅降低,獲利的可能性會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