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中國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那么如何“強鏈”“補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3月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做出闡釋。
在當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肖亞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是一次實戰的壓力測試。從過去一年看,經受住了考驗,也充分彰顯了中國完備的產業體系優勢、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
“從防疫物資來看,初期的防護服、口罩、消毒液、呼吸機,醫療用的各種藥品和輔助器材,以及后來的快速復工復產,都彰顯了這一點”,肖亞慶說。
肖亞慶表示,在上述過程中,也暴露出中國在產業鏈、供應鏈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工信部已經開始對41個工業大類和下面的細類進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繪制重點產業鏈圖譜,找出空白點和弱項短板。
“所謂‘強鏈’,就是進一步鍛造長板,讓長板變得越來越長,增強發展主動權”,肖亞慶舉例,比如著力培育發展新型產業鏈,如5G、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著力提升傳統產業鏈,保持產業鏈完整。
肖亞慶說,所謂“補鏈”,就是補齊短板和弱項,確保關鍵時候不“掉鏈子”。一是實施產業技術再造工程;二是加快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已布局17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并取得較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