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鎮之名發展房地產項目、長期停留在紙面規劃、觸碰生態紅線……特色小鎮概念興起以來,一批小而美的精品特色小鎮涌現,但也出現了不少錯用概念、渾水摸魚的“問題小鎮”。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對特色小鎮數量、質量提出具體要求。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推進城鎮化工作辦公室綜合組組長吳越濤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特色小鎮發展總體上進入了規范發展軌道。”
嚴防房地產化傾向
回看特色小鎮在國內的發展,最早起源于浙江杭州的云棲小鎮。從原本的傳統工業園區,瞄準以云計算、大數據為科技核心的產業方向,云棲小鎮探索了一條以產業為先導的新型城鎮化之路。但隨著各地特色小鎮規劃蜂擁而至,也有“烏云”飄在了小鎮上空。
“房地產化”是最突出的問題。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一些地方快速發展的特色小鎮,很大程度上被房地產商“綁架”,打著各種產業旗號,到城市周邊的小鎮拿地搞開發,結果房子搞了一大片,產業卻引不來,反而加大了房地產庫存。
根據國家發改委在2020年公布的警示案例,一些項目錯用套用特色小鎮概念進行宣傳,如??谑?ldquo;太禾小鎮”實際是房地產小區項目,衡陽市“金甲梨園小鎮”實際是農業綜合體項目。
此外,一些“特色小鎮”長期停留在紙面上,投資運營主體缺失,未開展項目審批核準備案和規劃、用地、環評等前期工作,未落地開工建設。如淮南市“剪紙小鎮”、寶雞市“功夫小鎮”、臨澤縣“戈壁農業小鎮”停留在概念階段,現已清理。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導則》中明確提出,嚴防房地產化傾向,特色小鎮建設用地主要用于發展特色產業,其中住宅用地主要用于滿足特色小鎮內就業人員自住需求和職住平衡要求;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則上不超過30%、鼓勵控制在25%以下;此外,要求特色產業投資占總投資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三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原則上不低于20%。
“房地產占比30%的控制性數值是最高值,而不是平均值。為防止個別方面反向操作、將30%作為追求目標,同時提出了鼓勵控制在25%以下,以引導控制在更低水平。”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從重數量到重質量
目前,各地區發展特色小鎮從注重數量逐步轉向注重質量。各省份特色小鎮清單內保留了1600個左右,其中有19個省份清單內的特色小鎮數量少于50個,“少而精”導向初步形成。
吳越濤介紹,接下來將全面施行“一張清單管到底”,指導各省份全面建立特色小鎮清單管理機制,同時根據情況對特色小鎮清單進行動態調整。特別是對虛假虛擬的“特色小鎮”要堅決清理,撤除宣傳內容、消除負面影響,切實防止清單外的單體項目命名為“特色小鎮”。
傳統印象中,特色小鎮多以發展旅游業為主。但實際上,現代制造類小鎮是特色小鎮的中流砥柱。據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特色小鎮發展報告》,現代制造類小鎮占比22%,且質量較高。
“一提到建設小鎮很多地方立刻說要搞景區,其實是不必要的。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這不僅包括歷史文化,也包括創新文化,要充分發揮產業特色化、差異化優勢,形成小鎮核心競爭力。”《中國特色小鎮發展報告》主編、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育華表示。未來,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將更加明晰,走向集聚創新資源、轉化創新成果。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國家發改委2020年公布的20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中,聚力發展主導產業、突出企業主體地位也是被鼓勵的方向。
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大力推動特色小鎮發展,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對帶動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顯著作用。吳越濤介紹,全國1600個左右特色小鎮共吸納就業人數約440萬人、近幾年累計完成投資約3.5萬億元、年繳納稅收約2800億元;每個特色小鎮累計完成投資平均約21億元,吸納就業人數平均約2700人,年均繳納稅收約1.7億元。
而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特色小鎮的意義更加凸顯。“特色小鎮強調的是特色,是針對國內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所提出來的,也是世界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規律。特色小鎮是一門重要的科學,和城市不一樣,城市可以貪求大而全,特色小鎮要求小而美,聚而齊。都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特色小鎮大多位于鄉村,是城市和農村的落腳點,特色小鎮需要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鄉統籌委副秘書長孫文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獨立經濟學家、原中國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鄉村振興是長期的事情,我們必須要尊重市場規律、經濟發展的規律,確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并且讓農民更好參與城市化發展、工業化發展,考慮農產品怎么和城市緊密結合,才能實現城鄉均衡協調的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