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生產總值從1899億元增至2493億元,躍居全市第五、全省十強;新興產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元,龍華躋身全國工業百強區第11位……一組組耀眼的數字出現在近日舉行的深圳市龍華區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區長雷衛華代表龍華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的報告中。
其中,數字經濟的表現尤為亮眼。從數據上來看,數字經濟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毫無疑問地成為龍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核心引擎。
在數字經濟畫出的這條漂亮曲線的背后,是龍華區長期以來對經濟增長含金量的不懈追求。政策驅動技術,技術賦能產業,產業助力經濟,龍華區的數字經濟生態正循環已經形成。從產業大區,到數字經濟先行示范區,打造數字經濟、數字城區、數字治理“三位一體”的數字龍華宏偉藍圖,龍華區的數字經濟都有鮮明的烙印,“數字龍華、都市核心”已然成為龍華新IP。
立足眼下,如何再度加碼,實現數字經濟的進一步躍遷,成為龍華區站在今天面向未來的新命題。
“1+N+S”的全新政策組合拳
如果說,去年率先提出“一圈一區三廊”區域發展格局,定位“數字龍華、都市核心”,是龍華區對于數字經濟發展體系的戰略定調,那么,今年提出的“1+N+S”數字經濟政策體系則是明晰的落地“加碼”。
“1+N+S”一攬子數字經濟“組合拳”政策的密集出臺,不僅為龍華區接下來數字經濟發展給出了可供具體實施的“工作大綱”——“1”,還指明了“新三年”各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N”,以及源源不斷的專項政策,為龍華區數字經濟的發展“輸血”——“S”。
在這里,我們可從各個維度窺見龍華區扶持實體經濟,幫助企業插上數字化的翅膀,“騰籠換鳥”的決心。
具體來看,“N”更多為分行業分領域普惠性政策,包含工業、商貿服務業、金融業、建筑業等行業政策以及招商引資、總部經濟、科技創新、上市支持、債務融資工具等領域措施,引導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營造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而“S”為數字經濟產業專項政策,瞄準全區重點發展的數字經濟十大產業鏈,針對產業現狀、特點和短板,靶向聚焦,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智能制造裝備、消費互聯網、時尚創意、數字文化、集成電路、生命健康十大產業的扶持力度。
將普惠性政策納入數字經濟政策體系,且位列數字經濟產業專項扶持政策之前,龍華區顯然有著精心而深遠的考量。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財富之源,更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作為“1+N+S”政策體系牽頭單位,深圳市龍華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作為普惠性政策的N,著眼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在“1+N+S”體系中扮演著基礎支撐的角色,發揮著雙重普惠的作用。
以制造業為例。作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大區,龍華區一直以制造立區。但多年以來,龍華區從制造業起步,因制造業而興,也囿于產業結構和形態相對單一困惑,一度遭遇“成長的煩惱”。過去,龍華人均GDP僅為全市水平的62%,地均GDP不足福田三成。除一企一業獨大以外,幾乎沒有其他行業龍頭企業。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缺核少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對此,龍華區直面痛點。如何讓超2萬家“小弱散”傳統制造企業在新一輪發展中“不掉隊”?答案是“強筋健骨,轉型升級”。
2012年起,龍華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動真碰硬。一邊清理淘汰低端企業,一邊發展“高精尖”,大力引進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
行政區掛牌后,龍華區的創新水平顯著躍升。擁有國高企業2734家,全市排名第三;專利授權量超1.59萬件,全市排名第四;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達2.94%。九龍山-福民創新園片區、觀瀾高新園片區納入國高產業園區。
尤其是在提出全力打造“數字經濟先行區”以來,龍華區更是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實施“鏈長制”,對十大重點產業鏈群“固本”“補鏈”“強群”,制造業也搖身一變為“智能制造業”,用“化蛹成蝶,破繭而出”幾個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
今年1月6日,全國唯一、深圳首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入駐龍華。4月,半導體技術領域再下一城,“國字號”重磅平臺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通過科技部審批并確定落戶龍華……全區有以2家“國字頭”創新載體為代表的各層次創新載體185家,云集了61家總部企業、29家上市企業、45萬戶商事主體。
過去5年,龍華三產比重提高10個以上百分點,連續多年蟬聯產業轉型升級考核全市第一。
十大重大產業鏈群的“新三年”計劃
此前,龍華區圍繞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結合自身產業積淀,已經圈定了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鏈集群,積聚了強大的產業勢能。
在這次的“1+N+S”數字經濟政策體系中,十大重點產業鏈群又被賦予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目標。龍華區以三年的時間量度,提出了重點產業鏈集群的“新三年”計劃。除了更高質量、更高要求的發展目標,也通過政策輔予更全方位、更大力度的扶持。
譬如在“N”系列政策的《深圳市龍華區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下文簡稱“《發展措施》”)中可以看到,龍華區一方面提出不斷壯大制造業集群規模,同時引導企業不斷突破自身,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另一方面,則更注重智能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的質量,支持企業持續提升專業化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擴大產品市場份額。
其中,對進入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的,按市級獎勵金額給予1:1配套獎勵,最高50萬元;對入選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的,按市級獎勵金額給予1:1配套獎勵,最高20萬元。對首次獲得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單項冠軍”產品稱號的,以及市級“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單項冠軍”產品稱號的,按市級獎勵金額給予1:1配套獎勵,最高300萬元;對經認定的國家、省、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分別給予一次性300萬元、250萬元、200萬元的資助。對獲得資助后認定為更高級別的工業設計中心項目,按相應資助的標準追加差額資助。
無論是鼓勵制造企業“小升規”“向專精特新”發展,還是實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還是提升制造業發展能級、強化產業空間保障等,龍華區都拿出了十足十“真金白銀”給予支持,還強化產業空間保障,支持數字經濟產業載體建設。
《發展措施》指出,對新入駐數字經濟樓宇且符合數字經濟主導產業定位的納統企業或經區各產業鏈牽頭部門認定的優質企業,按其租賃自用面積(不含附屬和配套用房以及區政策性產業用房)的50%,給予每月每平方米40元的租金支持,單個企業每年資助面積最高2000平方米,累計最多可享受36個月的資助。
值得一提的是,龍華區還在全市率先推出優質企業騰挪安置機制等措施,厚植龍華制造業發展新優勢新動能。
《發展措施》指出,對因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等原因確需搬遷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駐區內其他園區的,按其租賃自用面積(不含附屬和配套用房以及區政策性產業用房)的50%,給予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租金支持,單個企業每年資助面積最高10000平方米,累計最多可享受36個月的資助。
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老舊工業區開展以消除安全隱患、完善現狀功能等為目的整治提升。對經備案且驗收核查通過的舊工業區整治提升項目,給予設計費和施工費總額的30%,最高1000萬元資助。
圍繞企業發展生命周期的數字政策“溫度”
除了橫向上以實體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各個維度的全方位政策覆蓋,圍繞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幫扶也進一步得到重視。諸如,針對企業最關注的空間供給不足、租金上漲快、融資成本高、創新人才團隊引進等共性問題和要素需求,都提出了明確的支持措施和解題思路,政策更有溫度,企業更有信心。
尤其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痛點、難點以及不確定性,此次政策也設身處地地開出針對性扶持政策“藥方”,而非一味單方面地行政命令。
例如,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重資產模式導致在數字化升級上的投資規模巨大,除了硬件設備需要升級,軟件層面還要從零做起,另外還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儲備,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不斷試錯,企業往往心存疑慮,“不敢轉”。
基于此,《深圳市龍華區關于推動工業投資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若干措施》(下文簡稱“《轉型措施》”)政策應運而生,可視為龍華為制造業“量身定制”的一個數字化轉型計劃。
在該《轉型措施》中,從提高新購設備數字化水平、推進已有設備數字化改造、加強軟件對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等5個方面加速制造業數字化,對納入工業投資統計的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依據投資總額給予不同比例的資助,而且資助范圍進一步細化為新購產線(裝備)、對已有產線(裝備)智能化改造、加強軟件對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以及引導重點企業產能回歸。
具體來看,支持規上工業企業新購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產設備,同時對企業新購產線及裝備中軟件部分投資比例提出了不低于5%比例要求;增加對重點企業區外擴產增效的支持,引導區內重點企業在外地的產能回歸。
資助門檻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納統標準為依據,將項目的投資規模提高至500萬元,再分檔予以資助。對數字化改造投資總額超過2億元的項目,按企業數字化改造投資總額的5%給予資助,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
同時還提出3項“工業投資項目提速計劃”,主要包括鼓勵優化制造業用地用房產業監管制度、支持工改工制造業項目加快開發建設、鼓勵建設類工業投資項目提速提效三個條款。
“這既是出于應對全球經濟變化帶來的挑戰,也是為了加快推進區內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智能制造的戰略部署,推動全區制造業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充分發揮政策工具箱對數字經濟先行區建設的支撐作用。”深圳市龍華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轉型措施》中還明確提到要聚焦主導產業、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堅持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上云上平臺(工業互聯網)、智慧化管理等方向,實施數字化轉型促進行動,三年內計劃打造出100個數字化轉型標桿項目。
龍華區對于智能制造業寄予的厚望可窺得一斑。
引鳳來,營造日趨優越的營商環境
在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闖關”前行的過程中,龍華區也在加快創新資源聚集,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正所謂“兩手抓”,營造出日趨優越的營商環境,并最終轉化成為龍華區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能。
2020年5月,《深圳市龍華區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實施細則》(下文簡稱“《細則》”)再次完成修訂。
《細則》除了重點將目光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領域以外,還對企業上至最為核心的人才、科技金融,下至最為基礎的創新載體空間、建立優質孵化器等方面都做出資助補貼。
譬如,對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龍華區未獲得過認定獎勵的,給予30萬元獎勵,已獲得過認定獎勵的給予20萬元獎勵。同時,《細則》大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聚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對規模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或上年度研發加計扣除額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按照統一比例(最高為企業上年度研發加計扣除額的5%),給予最高500萬元的研發投入激勵”。
另外,從《細則》中創新地提出對龍華區重點研發機構的認定、資助和對協調創新平臺建設和協同創新項目的扶持,可以看出龍華區“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之心。
《細則》分別指出,經認定的龍華區重點研發機構,最高給予7000萬元資助;對經認定的協同創新平臺,給予建設費用的50%、最高1000萬元資助。支持協同創新平臺開展技術攻關等產業協同創新活動,對取得技術領先成果并與3家以上單位簽訂技術服務合同的,給予項目服務收入的20%、每年最高100萬元的資助。
“這些條款有助于引進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來龍華區設立研發機構,有利于鼓勵企業建設協同創新平臺,開展協同創新。”深圳市龍華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國家級重大創新載體及其分支機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給予國家級資助金額50%、不超過3000萬元的配套資助;給予一次性場地裝修費50%及最長5年的實際租用辦公用房全額房租資助,累計不超過800萬元。
該負責人透露,2020年龍華區全年共資助科技項目1757件,資助金額達5.27億元。而對比之下,此次提出的“1+N+S”數字經濟幫扶政策力度更大,相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團隊和技術,參與到龍華區數字經濟的進一步躍遷當中。
其實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龍華區政府作為數字經濟主導參與者的創業心態。在政策思路上,除了關注數字經濟這個本身由產業和企業通過數字賦能結出的果實,還關注產業、企業、人才本身的發展過程。
這或許就是創業性政府的心態,政府、產業、企業、技術、人才,多元一體,共同成長,龍華區數字經濟發展卓著的奧秘,也許就源于此。
(謝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