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史思同
編輯 / 田晏林
合眾人壽又換帥了!
近日,合眾人壽發布公告,因公司經營管理需要,并經合眾人壽第六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2022年2月14日起,原公司總經理劉立新不再擔任該職務,聘任夏樹海擔任公司臨時負責人。
劉立新在總經理的位置上也沒坐滿兩年。合眾人壽自成立以來,總經理一職已先后經歷了丁當、陳炳根、柳志堅、劉立新等人,而每任總經理任職時間最長不過3年,其余時間該職位或為空缺,或為董事長代任。
歷經多次高管變動,合眾人壽業績同樣起伏不定,在保持了兩年的盈利后,2021年四季度再次迎來12.66億元的巨額虧損,將其全年利潤再度拉回負值。
而且,作為一家成立了17年的老牌險企,合眾人壽早在2010年便提出布局養老產業規劃,但長期重資產投入使其償付能力不斷下滑。再加上踩雷房地產投資,導致其風險敞口加大、信用評級降低。
如今新帥上位,將有哪些新的謀篇布局?能否成功帶領合眾人壽實現上市夢?
高管變動頻繁,業績起伏不定
此次履新合眾人壽臨時負責人的夏樹海,是一名保險老將。
據公開信息,2005年的時候,夏樹海就曾在合眾人壽擔任總裁助理,2007年7月份離開合眾到中國平安,后于2021年4月,再度回歸到合眾人壽任副總經理。
夏樹海這次履新,在公司內部員工看來,是要接棒總經理職位。此前,曾有知情人士透露,夏樹?;貧w后為合眾人壽排名第一的副總經理,分管續期保費、互聯網業務,并且全面協助總經理負責公司經營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離任總經理的劉立新,作為合眾人壽成立以來第一位公司內部培養起來的總經理,卻在這一位置上坐了不滿兩年的時間,便“因公司經營管理需要”被換掉。
合眾人壽高管變動的情形在國內保險公司群體中并不鮮見。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兩年險企班子成員變動高達數百位,當前保險業仍有數十位董事長、總裁職位空缺。
伴隨著高管的不斷變更,合眾人壽業績水平也表現得不穩定,去年四季度利潤更是突然"變臉",直接導致全年凈利潤由盈轉虧。
去年前三季度,合眾人壽分別盈利1.29億元、3.45億元、0.36億元,前三季度累計凈利潤達5.1億元,但隨著四季報的披露,合眾人壽第四季度虧損12.66億元的業績,直接將其2021年全年凈利潤拉至虧損。
對于四季度凈利潤出現較大虧損的原因,合眾人壽對媒體表示: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資產配置承壓和準備金計提增加,對公司短期財務利潤形成下行壓力。
事實上,合眾人壽自成立以來保費規模始終起伏不定,盈利水平也同樣不穩定。
財務數據顯示,2014年,合眾人壽成立的第十個年頭保費收入突破百億元規模,2017年超200億元,但隨即又回落到150億元,直至2021年才再度重登200億元之上。據其償付能力報告統計,2021全年合眾人壽實現保費收入280.86億元。
(合眾人壽年報數據整理)
利潤方面亦是如此,近十年來合眾人壽一直在盈虧之間搖擺。具體來看,2011年-2020年合眾人壽凈利潤分別為-13.7億元、-2.03億元、-2.06億元、3.33億元、7.63億元、1.81億元、0.08億元、-8.74億元、8.74億元、11.91億元,到2021年再度轉虧,虧損額為7.56億元。
從合眾人壽的保費收入來看,盡管其持有全國性股份制壽險公司牌照,公司可經營一切人身險險種,但保費收入卻常年徘徊在行業中游水平。按銀保監會公布的全國90多家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數據,2020年其排名28位。
償付能力不斷滑坡,風險評級4連C
除了在業績方面遇到挑戰外,合眾人壽償付能力也未能達標。四季報顯示,2021年三季度合眾人壽在分類監管評價中被評為C類。
作為保險企業的"生命線",償付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償付能力達標公司需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但事實上,自2020年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降至C類之后,合眾人壽已經連續四個季度被評為C類,成為"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
究其原因,合眾人壽已在償付能力報告中做出解釋:分類監管評價結果為C類的主要原因為該公司操作風險較大所致。
據了解,操作風險主要是不完善的內部操作流程、人員、系統或者外部事件導致的風險,一般得分低可能是出現了銷售誤導、理賠欺詐、信息安全、投資誤操作、財務披露錯誤等。而此前,合眾人壽就曾多次因業務數據不真實、編制虛假資料等違法行為遭受監管處罰。
對于相關問題,合眾人壽早已在2021年一季報中就有表示:責任部門針對問題均制定了相應的行動計劃,按計劃逐步整改,并升級完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此外,《財經天下》周刊梳理其年報發現,近年來,合眾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也在持續走低。2018年,合眾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52.65%、197.55%,2019年分別降至143.33%、174.91%,2020年則進一步下降為132.88%、158.58%。
2021年一季度,償付能力依舊延續下滑態勢,隨后得益于當年4月份成功發行2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一定程度改善了償付能力,合眾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在2021年二三季度有所回升,但四季度又開始顯現下滑趨勢,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17.35%、152.93%,依舊低于2020年末水平。
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末,納入統計范圍的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0%,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27.3%。顯而易見,合眾人壽的兩項償付能力指標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對于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接連下降,合眾人壽給出的解釋是“主要受保險業務及資產配置影響”。
受困百億投資性房產,風險資產規模大
知情人士指出,對于合眾人壽償付能力承壓的問題,是其公司戰略部署及資產配置的必然結果。
據了解,合眾人壽早在2010年起便開始布局養老產業,并提出"打造以養老和醫療服務產業為支撐的金融保險集團"的目標,而與養老產業息息相關的房地產,也成為其重點投資的領域之一。
2013年10月,合眾人壽在武漢建成了國內首家復合型養老社區,同期開始在海外收購養老機構。彼時,合眾人壽時任副總裁還提出,計劃十年內在全國打造26個大型養老社區,投資規模在千億元左右。
而由于資金實力、盈利水平等原因,合眾人壽養老產業的發展也是“起個大早,趕了晚集”。從落地情況來看,目前建成并運營的僅有武漢、沈陽和南寧三大養老社區,這與其"10年建設千億規模養老社區"的規劃無疑相差甚遠。
相較泰康集團及后來入場的中國太保等險企的養老布局,合眾人壽已經顯得落后。據了解,泰康之家高品質養老社區已布局全國24城,共27家養老社區;中國太保養老社區的布局也已達10個城市11個項目。
不過,合眾人壽并沒有停止進軍房地產的步伐,近年來在投資房地產方面仍動作頻頻。公開信息顯示,去年7月份,合眾人壽斥資10.2億元從永泰房產旗下子公司手中收購了雅樂軒酒店。此前,它還曾陸續從恒大集團手中接盤了包括北京東方嘉禾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廣州恒大(增城)房地產、南京恒眾城市發展有限公司、沈陽恒眾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個地產公司。
從年報數據也可發現,合眾人壽的投資性房地產金額持續處于高位。2014年-2019年,合眾人壽投資性房地產徘徊在90億元左右,占總資產的比例約為10%。2020年,合眾人壽投資性房地產已超百億,達104.2億元。
(圖/視覺中國)
但如此重資產布局養老業務,也造成其資金和盈利方面備受壓力。業內人士指出,養老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資金壓力難免,加之近年房地產業不斷爆雷,合眾人壽也大受影響。
去年7月,聯合資信評估公司發布信用評級報告,將合眾人壽主體長期信用等級下調為AA-,"21合眾人壽"信用等級下調為A+,評級展望為穩定。
其中指出,合眾人壽監事會成員存在空缺,對公司業務經營穩定性的影響有待觀察,公司治理機制有待完善;公司投資資產中投向于商業地產和不動產項目的投資規模較大,客戶和行業集中度均較高,部分非標投資已出現違約,投資資產質量的管理壓力較大;因操作風險得分較低,監管評級被下調為C,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隨后,聯合資信在對合眾人壽2021年第三季度跟蹤報告中再次強調,在當前房地產市場融資環境收緊、流動性趨緊、違約頻發的背景下,合眾人壽相關信用風險需保持密切關注;同時,合眾人壽非標投資違約規模也有所增加。
同年9月,中債資信在合眾人壽2021年資本補充債券跟蹤評級報告中也提及,合眾人壽風險資產規模較大,計提比例有待提升。
上市計劃拖延,多次觸及監管紅線
公開資料顯示,合眾人壽目前注冊資本為42.8277億元,有六家股東,其第一大股東為中發實業(集團),持股46.06%,其余股東依次為斯邁特投資、西藏德凡創業投資、西藏楚漢經貿、西藏天信杰科技以及日本太陽生命保險株式會社。
從合眾人壽的股東來看,大股東為民營企業的中發實業,其在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甚至沒有上榜。
重資產投入房地產業,布局養老業務,對資本消耗無疑是巨大的。業內人士指出,缺乏有實力的外資或國有大企業股東,顯然難以長期支撐公司發展,合眾人壽不得不通過增資、上市等方式“補血”。
合眾人壽上市或增資之路并不順利,據了解,此前合眾人壽多次想引入戰略投資者,但一直未果,而其最近一次增資還停留在在2016年6月份。
對于上市,合眾人壽也早有規劃。據悉,早在2010年,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就曾公開表示,致力于在2015年實現合眾人壽的上市計劃;2016年又提出將在2018年或2019年實現上市目標,但至今未能成功。
除了資金、盈利承壓以外,合眾人壽在合規經營問題上也面臨著挑戰。就在數日前,央行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拒收人民幣現金處罰情況。其中,合眾人壽長治中心支公司因拒絕公眾使用人民幣現金支付保費被予以警告及處罰。
此番通報,也再次將合眾人壽的合規問題暴露在大眾面前。近兩年來,合眾人壽頻頻遭受處罰。今年年初,合眾人壽多家分公司因業務數據不真實、內控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等違法事實接連收到監管罰單。
除罰單外,合眾人壽還因發展激進、投訴量過高等問題被監管點名。
2021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規范管理促進人身保險公司年度業務平穩發展的通知》,合眾人壽被指出存在激進發展模式,該文件稱,合眾人壽在“開門紅”期間,實際銷售情況大幅高于報告的業務發展計劃。
在近年銀保監會公布的保險消費投訴情況中,合眾人壽多項投訴指標居前。最新數據顯示,合眾人壽2021年第四季度的萬人次投訴量為0.59件/萬人次,在人身保險公司中排名第二;萬張保單投訴量為0.95件/萬張,排名第四;銷售糾紛投訴量也位居前十,為244件,環比增長83.46%。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