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身邊的女性騎手、女性創業者、女性網約車司機越來越多?
三八節來臨前,阿里研究院與中國就業形態研究中心課題組聯合發布《數字經濟與中國婦女就業創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在數字貿易、電商、直播等領域,數字經濟已創造5700萬女性就業機會。其中在電商平臺上約有2358萬女性淘寶店主、淘寶直播和抖音上約有1244萬女性主播、餓了么與美團平臺上約有18萬女騎手、出行平臺上約有136萬女司機、微信生態上約有1749萬女性社群經濟參與者……可以看到,數字經濟時代下,女性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價值,給她們的舞臺也更寬、更廣、更不受限。
寶媽、農村女性等群體
打破女性就業的各種限制
震撼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閃光勵志的故事。比如數字經濟提供的跨時空平臺,打破了時間、空間對女性就業的限制。三歲寶寶的媽媽何莉娜,是阿里巴巴尋烏客戶體驗中心的客服小二?;剜l結婚生子的她,如今是全國首個“客服縣”項目的一員。她所在的尋烏一班,七成學員都是寶媽,不僅能在家門口上班、免費接受培訓,有不錯的收入和五險一金,又能陪伴和照顧孩子,也能追求事業。
數字化也降低了一些行業的就業門檻,物流行業分揀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帶動了女性職員比例的提升。截至2021年3月1日,數萬名女性加入菜鳥驛站自主創業,同比上升228%,女快遞員整體占比超過20%。來自山東泰安的石珊珊在丈夫罹患冠心病后,成為一名菜鳥裹裹快遞員,每天為近百位街坊寄快遞,取件量超過同站點多數男同事,如今日均收入達到300多元,在養家與醫療開支外,還有結余,這讓她對生活充滿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2358萬女性淘寶店主中,有392萬農村淘寶女店主,以往,她們可能只能進城做家政、進工廠。《報告》認為,傳統經濟模式下,弱勢女性無法連接到有需求的市場中,也無法通過組織化的方式與其他從業者共享信息和資源。家政等傳統行業的非正規部門,匯集了大量學歷與職業化程度較低的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較為弱勢。但通過平臺化、組織化的方式,分散的勞動者和勞動力市場的邊緣群體能被連接起來,產生規模效應。
平均25歲店主中有大量女性
她們的創業更具情感優勢
數字經濟讓就業的范圍變得更廣,也讓創業成為一個無論什么年紀都可以嘗試的事。2020年疫情發生后,淘寶公布過一組數據:疫情以來,平均每天有4萬人涌入淘寶開新店,這些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25歲。而在約2358萬女性淘寶店主的數字中,有大量年輕的女性勇敢追求自我價值。
不只是年紀不受限制,女性的創業還更具情感優勢。因一位摯友罹患乳腺癌的經歷,女設計師于曉丹決定為乳腺癌術后女性設計內衣。2021年,經過反復打磨的“姜好”術后內衣上線淘寶,讓更多乳腺癌患者重新撿起了尊嚴。《報告》調查發現,女性勞動者在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更愿意主動溝通,分享經驗,在充滿“分享”精神的數字世界是一種優勢。
但同時《報告》也指出,數字經濟在為女性就業創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比如,女性數字技術從業者規模與男性仍存在差異,性別數字鴻溝依然存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好地促進女性平等享受數字紅利,提高女性參與數字經濟發展能力,釋放數字性別紅利,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激勵機制,為女性在數字領域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提供更多保障和支持。
可以說,數字經濟的出現帶來了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繞開現有的就業環境,讓女性直接進入職場參與社會分工,創造出經濟價值,讓女性也能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女性通過互聯網擴展家庭以外的社會網絡,積累更多人脈資源。據悉,《報告》的撰寫得到了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及部分省市婦聯的指導和支持。
(商報記者 祝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