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財經天下》周刊作者 王雨婷
編輯 | 董雨晴
“一句話,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315晚會曝光酸菜事件后第一時間,白象食品在微博評論區回應了此事。隨后,其再發置頂微博聲明,與插旗菜業從未有過合作,25年始終如一。
3月16日,白象登上微博熱搜,截至發稿,“白象稱與插旗菜業沒合作”的話題閱讀量超過2.7億。網友紛紛留言力挺白象,“你的福氣還在后頭”“買個熱搜吧,你們家的面超級好吃”“以后我就是象象的面餅粉”。
近年來,在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等企業的夾擊之下,白象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2020年白象市場占有率僅為7%,不足康師傅銷售額的六分之一,甚至一度從很多大型超市的貨架上消失了。
但反轉的劇情發生在了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開幕之后,因為給大量殘疾員工提供工作崗位,始終不溫不火的白象方便面突然重新回歸大眾視野。有不少網友因此“激情下單”,白象旗下產品銷量在短時間內實現暴漲,官方旗艦店不得不出面呼吁消費者理性購物“吃多少買多少”。
01 掉隊的白象,因為公益出圈了
《財經天下》周刊在白象淘寶旗艦店發現,不同于其他食品店鋪,評論區的消費者除了探討產品本身的口味和價格之外,更多地在討論近期白象助殘的行為。此前有報道稱,位于山東濟寧的白象食品公司,殘疾員工數量237人居市內第一,殘疾員工占職工總人數比例的三分之一。
與此前鴻星爾克面臨的情況類似,網友們開始從網絡上搜尋有關白象的公益事件。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白象捐款捐物總金額共計150萬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白象捐贈了300萬元用于疫情防控;2021年河南遭遇罕見特大暴雨,作為河南當地企業白象拿出了500萬元及大批物資用于抗洪救災,并在鄭州世貿大廈設立了休息區,為市民提供熱水和泡面。
不僅如此,白象方便面在資本層面是真正的國貨擔當。
方便面起源于日本,使其一直對于占全世界方便面消費比例40%的中國市場虎視眈眈。作為四大頭部企業之一的白象,做出了與康師傅、統一、今麥郎三家企業截然不同的決定,即拒絕日資介入。不過,它也因此在此后幾年中被迫卷入價格戰,并因實力不敵其它三家,一度導致了庫存大面積積壓,并逐漸掉隊。
02 “野性消費”熱情難延續
《財經天下》周刊在淘寶搜索發現,白象老母雞湯面、火雞面等商品本月的銷量均突破10萬,即食鹵蛋的月銷量也超過了3萬件。面對突然涌入的大批訂單,白象的壓力顯而易見。全國各地的工廠,緊急啟動預案盡全力生產發貨。
如今,全民下單白象方便面的場景,讓人忍不住聯想起全網瘋搶鴻星爾克的事件。2021年夏天,“不舍得”為官微充值會員的鴻星爾克,拿出五千萬元用于河南搶險救災,在短時間內贏得了全網的流量和口碑,并轉化為真金白銀的消費熱情,鴻星爾克全線運動產品供不應求。
事實上,大眾的消費熱情來得快去的也快,在災情過后的幾個月內,鴻星爾克微博粉絲量出現快速下跌。2021年11月,當媒體再次來到位于昌平區的一家鴻星爾克實體店時,店鋪也回歸到了“出圈”前的狀態,雖是下班時間,但店內除了兩名售貨員外并未看到其他顧客。
此番出圈的白象,同樣面臨用戶流失的風險。如何將“為愛消費”的顧客,轉化為品牌長期的忠實用戶,是白象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白象所處的國內方便食品市場中,競爭可謂十分激烈。
根據統一集團2021年財報顯示,2021年統一營收達252.3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8%,收益創造歷史新高;康師傅方面,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業務雖同比下滑14.67%,但仍有127.77億元的營收。反觀白象,2018年集團曾提出在5年內達到300億規模的發展目標,但目前的市場占有率僅為7%左右,且集中于三四線城市,袋裝方便面2.5元左右的定價,也難以實現產品升級和高端化轉型。
前有統一、康師傅等老對手,后有螺螄粉、自嗨鍋、預制菜等新勢力。面對消費者日漸挑剔的口味和傳統泡面消費場景的消失,白象也曾做出過努力。2017年,企業成立“骨湯研究中心”,精進湯底燉煮工藝;2018年,其還打造了酸辣粉、火雞面等新興產品,以迎合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
一定程度上看,“出圈”成功的白象,仍需要進一步回歸產品本身。在康師傅和統一方便面都深陷“老壇酸菜”衛生事件泥沼之時,白象應發揚自身湯頭濃郁的優勢,打造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力,守好食品安全底線,盡可能地將短期流量紅利,轉化為企業的長期增長點,爭取實現逆風翻盤。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