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天下》周刊 楊俏
編輯| 孫月
“扇貝跑路”的上市公司獐子島,更換了東家。
3月26日,北京產權交易所的拍賣公告顯示,大連一家國資企業——大連鹽化集團有限公司以3.43億元拍走了獐子島原控股股東所持有的獐子島股份。
獐子島原控股股東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投資發展中心)掛牌轉讓自己擁有的該公司的10996萬股股份。本次拍賣的成交價格約為3.12元,若按照獐子島最新股價4.16元計算,該國資以75折的價格獲得了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占獐子島總股本的15.46%。
獐子島原控股股東投資發展中心是長海縣獐子島鎮人民政府全資持有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本次拍賣之后,投資發展中心所持有獐子島的股份比例降為7.03%。據了解,該股份是于3月25日被公開拍賣的。股權變動后,獐子島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也會進一步被分散。
此次拍賣,是因質押回購糾紛,獐子島股東“被迫跑路”。事情起源于2021年10月,獐子島的控股股東投資發展中心等三大股東,將所持有的公司股票質押給了平安證券,但由于未能履行還款義務,三個股東此次作為被執行人,所持股份被予以拍賣清償債務。
2022年2月,獐子島表示,三大股東收到了法院出具的執行裁定書,裁定將拍賣、變賣投資發展中心持有的股份。獐子島發布的公告也表示,拍賣交易成功之后,將會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
拍賣公告發布后,股民們都在討論究竟是誰會成為“戲精”獐子島的接盤俠。如今,拍賣已經落定,本次接盤的大連鹽化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大連復州灣鹽場,2009年后改建成為國有獨資公司,名稱也變更為大連鹽化集團有限公司。天眼查數據顯示,大連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最終持有大連鹽化的全部股份。
市場上有股民推測,此次大連鹽化出手,是看上了“獐子島”的殼,以謀求自己的上市之路。但大多數股民在股民吧中調侃“不管是誰來接手,扇貝不再逃跑就好。”
從獐子島2月18日發布公告之后,資本市場上獐子島股價也迎來了上漲,截至3月25日,股價為4.16元/股,相比一個月前,市值上漲近6億元,最新市值為29.58億元。
接手的大連鹽化又將與扇貝擦出怎樣的火花?
(圖源:視覺中國)
“戲精”扇貝總逃跑
長久以來,獐子島因其扇貝頻繁逃跑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熱點。
從2014年開始,獐子島頻繁利用海洋水產盤點難度大等特點進行財務造假,在2014年、2017年以及2019年發布了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扇貝死亡、流失等信息,導致公司虧損。
"扇貝去哪兒"連續劇上演6年后,事實的真相才水落石出。2020年6月,獐子島被證監會給予"財務造假"的終局認定。2020年7月,證監會正式確認獐子島在2016、2017兩年分別虛增利潤為1.31億元、2.79億元,2020年9月獐子島相關的案件已經正式移送到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責追責。
證監會對獐子島造假事件表示非常“震驚”,并認為“獐子島財務造假性質惡劣,影響極壞,嚴重破壞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嚴重破壞了市場誠信基礎”。
盡管造假被查實,但獐子島仍舊在上演戲劇性的一幕。
2020年,獐子島實現了19.27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9.4%,歸屬凈利潤為1485萬元,同比增長103.79%,但扣非凈利潤虧損1.44億元,同比增長22.56%。
獐子島因此也再次收到了深交所的關注函,要求其說明是否存在年底突擊交易從而規避退市風險警示等情況。獐子島在回復中表示,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收到了政府停工停產補助,同時公司出售了部分相關資產以使得收益增加了約1.2億元。
(圖源:視覺中國)
扇貝變預制菜?
經歷過造假風波,獐子島也要轉型了。
2021年末的一陣預制菜風,讓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都開始躁動,各路資金和資本大佬都蜂擁而至,紛紛布局。隨著預制菜概念的升溫,獐子島也選擇加入到了這個賽道。
2022年1月13日下午,獐子島在互動平臺告訴投資者,公司具有即食、即烹、即熱、即配等特點的預制菜產品,目前也已經上市了蒜蓉粉絲貝、裹粉魚排、鮮+扇貝、黑椒三文魚、龍筋佛跳墻等系列的"獐子島味道"海洋食品。
隨即獐子島又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1月14日,股價迎來漲停。股價連續漲了5天,漲幅達10.12%。
不過,早在2019年年中財報中,獐子島就曾提到過,餐飲渠道將由原來的原料供應轉變為提供半成品、預制品甚至是定制化產品供應。"中央工廠"或"中央廚房"功能將成為海洋食品企業加快培植的核心能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獐子島的主業已經從之前的養殖,逐步轉變為高端海參、海洋水產貿易加工、預制菜等領域。
獐子島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獐子島實現了15.68億元的營收,歸屬凈利潤虧損3000萬元,總資產為24.6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