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天下》周刊 陳暢
編輯 | 楊潔
5月20日,又到了男生給女朋友送花買包的日子。但奢侈品代表品牌LV卻因“專柜售假,法院判決退貨并3倍賠償”一事登上微博熱搜。
據媒體報道,2020年9月,長沙市民羅小姐懷疑在長沙市國金中心LV專柜所購買的手袋造假,向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湖南有限公司送檢后,檢驗結果證實該手袋非LV公司生產。羅小姐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判決專柜退還其貨款18700元,并賠償三倍包款56100元。據悉,羅小姐已于近日收到該專柜轉賬的款項共74800元。
(圖/微博截圖)
專家:不排除是店員調包或者監守自盜
LV專柜怎么會賣假貨?事件一出,立刻引發了網絡熱議。
《財經天下》周刊在點評平臺上發現,涉事的國金店頁面顯示其人均消費為19730元,被指造假的手袋產品已不在其所售產品列表里,平臺上的評價中,有不少顧客對該店店員服務態度的吐槽,包括“這是我去過服務最差的一家LV店了”,以及“全程冷臉,愛買不買”,和“非常沒禮貌和不耐煩”等等,不一而足。
針對“售假”一事,《財經天下》周刊致電LV客服詢問具體細節,對方以“公司并未授權客服中心回答此類問題”為由拒絕回答,并稱也沒有相關負責人可提供對接。
奢侈品市場研究專家、中國奢侈品貿易委員會秘書長歐陽先生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品牌方一般不會主動售假。此事不排除存在店員調包或者監守自盜等情形,或許是專柜內部管理不當或者人為原因導致。”
據其表示,一般來講,大牌奢侈品進貨渠道都是總部,如LV的總部在法國,“現在受疫情影響,海外貨源進口緊張,所以也不排除存在其他非正常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而據了解,在2021年9月,上海靜安區一家Gucci門店曾向警方報案稱,在公司進行集中抽查過程中,發現店內庫存的多個不同款式皮包經鑒定系假貨,懷疑遭人調包。后經警方調查發現,是一名已離職店員通過二手交易平臺網購假貨包將奢侈店真品替換,繼而轉賣,非法獲利57000余元,該店員后以涉嫌職務侵占罪被刑事拘留。不過,涉案5個被調換的假包并未流入市場。
歐陽先生還提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從目前奢侈品防偽鑒定市場來看,品牌方不出具真偽鑒定導致無絕對的可參照依據,倒逼第三方鑒定機構代替品牌方去完成本屬于自己的鑒定業務。而如果第三方鑒定機構并非品牌方許可的鑒定機構,則該機構只能參照以往樣本進行比對鑒定,因此可能存在貨品鑒定誤差。”
據悉,2021年6月鬧得沸沸揚揚的唯品會“真假奢侈品腰帶”案,就是因為奢侈品第三方機構的鑒定結果引發爭議,該事件中有的機構鑒定產品為真,有的鑒定為假,其結果法院均未采信。“歸根結底,奢侈品真假鑒定屬于知識產權鑒定,都應該由品牌制造商出具,但目前這一塊是灰色地帶,沒有標準。”歐陽先生稱。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專利代理師葉帥浩表示,本次LV“售假”事件中羅小姐作為消費者,有權利要求專柜提供真實無誤的產品;專柜作為經營者,有義務保證產品的質量。但是專柜不僅不承認涉案手袋為假貨,還無法提供正品證明,具有欺騙消費者的故意,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欺詐,應退還支付的價款,并賠償價款三倍損失。
他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了“假一賠三”條款: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另根據原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的規定,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屬于欺詐消費者行為。銷售者出售商品時,有義務全面客觀詳盡真實披露商品信息,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經營者實施前述行為的,且不能證明自己并非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實施此種行為的,構成“欺詐行為”。
(某上海商場內的LV店,圖/視覺中國)
奢侈品大牌:一邊依賴國內市場,一邊割起“韭菜”?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作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翹楚,LV母公司法國LVMH集團匯集了75個知名杰出品牌,業務遍及5大商業領域,分別為葡萄酒及烈酒、時裝與皮具、香水和化妝品、腕表和珠寶、精品零售,其旗下員工總數已超17.5萬人。
天風證券報告稱,中國作為奢侈品消費大國,從2012年至2018年間,為全球奢侈品市場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增長,中國人在境內外的消費額約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的三分之一,且在2025年預計達到40%。貝恩咨詢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個人奢侈品消費額近690億元,2019 年增長至約7360億元,2011年至201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57%。
(中國作為奢侈品消費大國,約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的三分之一,圖/天風證券)
國內也有不少LVMH的粉絲,但此次LV專柜售假事件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反感。“多少人不敢在網上買奢侈品就是因為怕買到假貨,所以省吃儉用去專柜購買,結果專柜竟然也有假貨。”在微博上有用戶評論稱。
在售假事件出現前的4月份,一張有關LVMH財報電話會的截圖在社交媒體上被瘋傳。截圖顯示,LVMH大中華高管在介紹中將客戶被分為三類:個人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或家庭年收入3000萬元以上的超高凈值人群;個人年收入為300萬至1000萬元或家庭年收入1000萬至3000萬元為高凈值人群;以及包括學生和普通白領在內,年收入低于前兩者的“無收入群體”。
“感謝LV,讓我知道我不配。”這一消息曝出后,有網友諷刺地評論說。
在今年3月,LV等奢侈品大牌集體漲價。據多家平臺統計,該輪LV產品平均漲幅大約在4%~15%左右,涉及皮革制品、時尚配飾和香氛產品等。而這已經是近一年來,LV的第五次提價了。配合著這一輪提價,無數網友驚呼“一夜之間LV漲了差不多上萬元”,不少城市的LV門店前排起了長隊,更有年輕人動起了“買包理財”的心思。
歐陽先生當時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全球各地都有不同幅度的漲價,但在中國地區漲幅更加明顯,這一般是由進口關稅和中國市場的巨大消費需求等因素決定的。目前國內奢侈品商品售價,比海外市場同款商品的平均價格基本還要再高出25%左右。”據Bernstein分析師Luca Solca此前指出,以LV在法國的產品價格為基準,該品牌在中國大陸的產品價格比法國貴37%,美國比法國貴19%,英國比法國貴12%。
實際上,早在10年前,來自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就發現,國內市場的箱包皮具產品和國外相比,價差基本在30%左右;珠寶產品的價差為20%~80%;高級腕表產品國內外價差達100%~350%;化妝品的價差為40%~120%,最高可達188.5%。
從LVMH在中國地區的漲勢來看,或許正是國內消費者們對奢侈品高端消費的熱情,給了它們漲價的底氣。
財報顯示,LVMH 2021年全年銷售總額642億歐元,較2020年增長44%,較2019年增長20%;凈利潤120億歐元,較2019年增長68%,較2020年飆升156%。發布財報后,LVMH集團總裁表示:“盡管2021年中國客戶無法出國旅游,但他們從LVMH購買的商品比2019年更多。”同時,他認為,“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
到了2022年一季度,集團共錄得收180億歐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29%。按品類來分,除葡萄酒和烈酒繼續面臨供應限制外,所有業務集團均實現了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其中時裝與皮具收入91億歐元,增幅和占比最大。
按地區劃分,財報稱,盡管中國在3月份收緊了衛生限制措施,但亞洲在本季度繼續增長。亞洲地區(除日本)銷售額同比增長8%,為集團貢獻了37%的銷售額,比貢獻額第二高的是美國地區高出了13%。
(圖/LVMH財報截圖)
而從近三年財報表現來看,亞洲地區(除日本)也一直是LVMH營收貢獻的主力軍。2019年,亞洲(除日本)貢獻營收額達30%,該數據在2020年和2021年更是分別增長至34%和35%。
顯然,中國區是LVMH最大的營收市場來源。這些來自中國的消費刺激LVMH等奢侈品巨頭實現歷史新高的業績,股價與市值也在疫情期間實現翻倍。
據時尚商業快訊援引時尚博主Miss Tweed最新發布的文章觀點稱,中國市場在奢侈品牌近幾年的加速增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所有的美好都有結束的時候。LVMH一位董事會成員在接受其采訪時也表示,對于LV、愛馬仕和Chanel等頭部奢侈品牌來說,正確的做法是盡可能地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不再增加甚至是減少在該市場的曝光。
在業績依賴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的同時,LV等奢侈品大牌們也必須提高對產品質量和服務的監管力度,這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