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暢
編輯 / 楊潔
(相關資料圖)
當年曾和阿里齊名的國內“電商鼻祖”慧聰網,因為一則“停工待崗通知”引發了網絡熱議。
8月24日,一則落款為“北京慧聰叁陸零科技有限公司”的《停工待崗通知》在網上流傳開來。這份通知中稱,因公司經營遇困難,經公司討論決定,將于8月25日停止經營,全員停工待崗,辦公區關閉。其中還稱,員工待崗期間,第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發放基本工資;第二個工資支付周期開始,提供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70%,作為員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隨即,據媒體報道,有慧聰集團內部員工對外回應表示,停止運營的不是慧聰網,此次發布該通知的公司主體北京慧聰叁陸零科技有限公司,主營電話銷售業務,只是集團下面的一個小板塊,占慧聰集團業務體量還不到1%。
但這則消息,把已經沉寂許久的慧聰網又重新拉回了大眾視線之中。
圖/網傳《停工待崗通知》
慧聰集團創立于1992年,2003年在香港上市,早年從B2B平臺慧聰網起家,在2018年更名為慧聰集團。根據官網顯示,目前集團旗下公司包括慧聰網、中關村在線、棉聯、買化塑等;已累計服務63個行業,擁有超過2700萬注冊用戶、110萬累計付費用戶。
在社交網絡上,大多數年輕人已對“慧聰”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實際上,作為電商平臺,慧聰網成名比阿里巴巴-1688平臺還早,當年在業界曾有“南阿里,北慧聰”之稱。慧聰集團的創始人郭凡生在業內尤為知名,曾被稱為“中國電商教父”。在脈脈上,一位合作伙伴對他的評價是:“郭總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先行者,知識淵博,我特別喜歡他的演講,激動人心。”
早期的慧聰集團和阿里巴巴也算競爭對手。因此,郭凡生還不止一次與馬云公開“叫板”。但現在,慧聰集團的市值只有4.19億港元,阿里的總市值則超過2萬億港元,已是前者的5000倍。
昔日能與阿里巴巴齊名的慧聰網,已失去了往日榮光。
圖/視覺中國
“南阿里,北慧聰”的崛起
在馬云之前,郭凡生是第一批國內做電商的創業“大佬”之一。他于1955年出生于北京,畢業于人大工業經濟學專業。在國企干了幾年后,1992年,郭凡生拿出了自己工作積攢的7.4萬元,在中關村與合伙人一起成立了注冊資金僅14.8萬元的慧聰公關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那時,張朝陽和李彥宏還在美國留學,馬化騰還是名大學生,馬云也還只是杭州的一名英語教師,還沒接觸到電子商務。
郭凡生創業早期做的事情,是將家電、計算機等經銷商的報價信息收集起來,進分類加,再印成叫《中國商情快報刊物》的冊子,面向北京家電商場發行。說白了,公司做的是靠出售信息賺錢的“中介”生意。現在來看,它實際上是開創了“商情分類告”的先河。
郭凡生觀察到當時市場上各行業價格體系的混亂,才誕生了這個創業點子。但在一開始推銷冊子時,郭凡生也免不了到處碰壁,這點倒是和馬云創業初期的情況也頗為相似。在那時,商情信息傳播還是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不入流”的事,有些電器老板直接認為“你都不生產產品,憑著信息就想賺錢?”
但郭凡生卻堅信,自己“是在幫商家和買家省錢”的,賺錢合情合理。終于,有企業以低價在他的冊子上登完廣告后,聯系電話被打爆;郭凡生的創業也成功了,慧聰公司成為了中關村最大的商情信息提供商,創辦第二年收入就超過100萬元。隨著國內互聯網的發展,慧聰又將注意力轉向電子商務,把紙媒的信息搬到了網上。
慧聰成立三年后,1995年,開翻譯社的馬云在赴美出差時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并在回國后搭建了“中國黃頁”網站。馬云通過“中國黃頁”賺到了500萬元后,又于1999年在杭州湖畔花園成立了面向全球批發貿易市場的阿里巴巴。
慧聰網和阿里巴巴的主營業務有著相似之處,業內也開始將“南阿里,北慧聰”并稱。而這也為郭凡生和馬云后來的“交鋒”,埋下了種子。
2003年12月17日,慧聰網赴港上市,股票名稱為慧聰國際,成為國內信息服務業及B2B電子商務服務業的首家上市公司。上市當日,慧聰國際股價報收于1.46港元,較發行價大漲34%,交易金額4320萬港元;一夜之間,126名持有公司股權的員工都成了百萬富翁。這也讓郭凡生很是自豪。
在不少人看來,在B2B領域,郭凡生可以說是具有開創性的一名企業家。畢竟,郭凡生堪稱是“中國黃頁第一人”。只不過,商場變幻,慧聰網當年叱咤風云的姿態漸漸淡去,反倒是郭凡生與馬云的“隔空互懟”,還是不少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郭凡生與馬云的“相愛相殺”
慧聰網被熱議的這幾日,2006年央視《贏在中國》節目中,郭凡生與一位年輕人的一段對話內容也再度在網上傳開。
在節目中,這位年輕人向郭凡生提問時,做了一個商業預判。他說:“我不看好慧聰網的未來,因為未來在那個行業,只有阿里巴巴才能做到最好,等它把雅虎整合完畢之后,就會騰出手來打郭總(慧聰網),因為它已經把易趣打敗了。”
聽完這位年輕人的這番言論,郭凡生反而帶著嘲諷味道地笑了起來。他回答說:“我已經這么成功了,你都不信任我,你憑什么讓他們(投資人)信任你?”
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叫做張向東。他所創辦的萬網,后來在2014年以5.4億元被阿里巴巴收購,成了馬云旗下的子公司。被收購之前,萬網還在2011年封停過慧聰網的域名長達4小時。這些都是郭凡生當初無法預料到的。但張向東的預測,卻在后來成為了現實,并在如今又被人翻了出來。
而事實上,在當時,郭凡生就已喜歡追著馬云,隔空開“懟”。
圖/網絡視頻截圖
當時,馬云有句話曾廣為流傳:“我就是打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郭凡生聽到后,就不留情面地揶揄道:“那是你的望遠鏡或你的眼睛出了問題。”
2007年5月,馬云在阿里巴巴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舉辦的國內首屆網絡工程師“俠客行”大會上放言稱,“到今天為止,中國還沒有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郭凡生聽完又不答應了。一個多月后,他發出了一紙公開信,對馬云表達質疑和不滿。他在公開信中表示,互聯網發展到今天這樣蓬勃旺盛的境地,不僅僅是因為有了馬云所謂的“真正的互聯網公司”,更多地是因為有著數以萬計的中小型互聯網公司甚至個人,以五彩紛呈的技術手段和各具特色的經營方式。
他說,馬云“因為自己的公司尚未被資本市場視作‘科技型公司’,就不顧一切地將同類企業趕出‘真正的互聯網公司’行列,恐怕也不是君子作為。這番話我如鯁在喉一個月。”郭凡生在信中表示。
也是在2007年,上海證券報曾以《郭凡生批駁張朝陽后悔上市論,大罵馬云無知》為題進行報道。報道內容中,郭凡生在受訪時仍然不斷對馬云表達不滿。比如,他還沒有忘記馬云的“望遠鏡”言論。“多么無知啊!如果打著望遠鏡都找不著對手,那慧聰成什么了?中國企業成什么了?”郭凡生說。并且,他還通過報道向馬云發出了挑戰,“馬云最終是要道歉的,現在不道歉,他這句話我就抓住沒完沒了地講,損失的是他大量公關的錢和他的個人形象。”
馬云還說過,阿里巴巴“每天交稅100萬”,郭凡生就跟著“較真”:“你拿出稅務局的上稅證明來啊,為什么繞了半天的圈子你不拿出來。”
郭凡生還在報道中,認為阿里巴巴和雅虎的結合也是有問題的。“我沒有見到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能夠做B2B、做C2C、做搜索。如果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能夠每件事都做成,那是奇跡。我就告訴大家,我根本不相信這種奇跡會發生。”
郭凡生追著馬云懟,并非是和他有什么“過節”,更多地像是理念上的分歧。慧聰和阿里,同是當時國內電商平臺的頭部公司,它們中間也曾有著相近的業務,身位也一度拉得很近。阿里主要做小件商品,慧聰做大件商品為主;在工具方面,阿里有誠信通,慧聰有買賣通。但是,在相互競爭的同時,當時它們的運營思路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并在戰略選擇的分歧中,最終拉開了差距。
轉型的慧聰也“不服老”
張向東在節目中提問郭凡生時,馬云已通過淘寶拓展C2C領域,并超越了易趣;到了2007年,淘寶年銷售額突破400億元。而慧聰當時卻仍在聚焦大件商品企業采購。
實際上,那時阿里巴巴和慧聰網的B2B生意都已經越來越不好做了。它們的競爭對手紛紛涌現,包括生意寶、環球資源網、義烏的小商品網,甚至包括來自中東的特佳易,都在和它們搶食蛋糕。
為了給公司尋找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馬云逐步將核心業務轉向C2C為主的淘寶網。“中國現在有13億人,1億人上網,嘗試過網上購物的只有2000萬人。所以網上購物還不普及,我的建議就是大家多上淘寶網。”在2005年接受媒體采訪時,馬云親自發出呼吁。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國內網民人數和寬帶上網人數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達到6800億元,同比2004年增長了41.7%;在網上購物的網民中,有超六成人選擇的付款方式是網上支付。而當時國內將近3000萬家中小企業中,真正實施了電子商務的還不足3%。
阿里“轉身”的同時,慧聰網在B2B的路上越走越遠。除了在內部孵化“買化塑”,收購中關村在線等企業外,公司還投資了多家B2B創業公司,如化工B2B平臺第五城、農村B2B平臺厘米網、模具B2B平臺中模國際等。
當慧聰網B2B業務的市場空間日益顯得逼仄后,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2015年,慧聰網的凈利潤出現嚴重滑坡,由前一年的1.88億元大幅下降至5255萬元,同比減少了71.99%。與此同時,公司股價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也暴跌了80%。當時公司將業績下降的原因部分歸結為集團付費會員減少、對B2B業務資源投入過大等。
在2018年,慧聰網宣布轉型,由TO B領域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形成交易服務、數據服務、信息服務三大板塊;并更名為“慧聰集團”,原慧聰網作為集團全資子公司之一,歸屬于信息服務板塊。
2018年的這次轉型,給公司注入了強心劑,但效果卻并不算太持久。2016~2018年,慧聰網連續三年盈利后,在2019~2021年,又陷入虧損狀態,分別虧損3.75億元、7.46億元和6.63億元。
今年8月19日,慧聰集團剛剛公布了2022年半年報。財報顯示,2022上半年慧聰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1.17億元,同比下降13.44%;歸屬母公司凈虧損7473.50萬元。
其中,公司智慧產業事業群、 平臺與企業服務事業群營收均為兩位數負增長,科技新零售事業群(主要來自中關村網站在線提供線上廣告服務)增長率為44.9%。
圖/慧聰集團財報
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05億元,受限制存款及現金為1.08億元。但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應收賬款及票據高達15.02億元,該數據在2020年年底還只有1.76億元。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負債總額為20.52億元。
在財報中顯示,公司傳統的電話銷售模式受影響較大,雖然管理團隊努力尋求改善,慧聰網電話銷售業務新產品及服務未能達到實質改善,致使電話銷售業務收入未達預期、逐年下降,并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截至8月26日港股收盤,阿里巴巴股價報95.80港元,總市值為2.03萬億港元;慧聰集團股價收報0.32港元,總市值4.19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