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國內的互聯網產業和新能源產業正在面臨冰火兩重天,一邊是互聯網行業持續遇冷,各大互聯網巨頭不斷傳出降本增效和人員收縮的消息,另一邊則是電動汽車、碳中和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迎來大爆發,電動車滲透率快速提升,各大企業都在發力碳中和、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主要衡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互聯網行業崗位的收縮,互聯網大廠也不再是技術人才的第一選擇,相反,大批離開互聯網的人正在涌入新能源、半導體等行業,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新能源產業巨頭成為了很多求職者的香餑餑。
就在近日,脈脈發布2023《人才遷徙報告》,對過去一年招聘市場的人才流動情況進行了分析。據報告顯示,2022年純互聯網行業的崗位量減少了50.4%,成為新經濟領域中下降最多的細分板塊,而碳中和、新能源汽車則拔得頭籌,成為崗位增長率最大的兩個細分行業,崗位量分別增長了296.9%和198.9%。
從求職人數來看,去年整個新動能相關行業求職人數均迎來較大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長了229.2%,成為增長最快的新經濟細分領域,而曾經大家擊破腦袋想進入的互聯網行業求職人數則減少了19.8%。
實際上,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招聘主要就是在挖互聯網人,純互聯網行業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招聘的第一大流入來源,新能源汽車最高薪的崗位也是算法工程師。
不過作為過去二十年國內新經濟產業的代表,盡管行業面臨較大幅度收縮,但是互聯網行業的薪酬水平還是顯著高于新能源行業。從跳槽情況來看,從純互聯網行業跳槽至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人才,平均薪酬約減少了25%,平均年薪從553920元下降至415739元。
從地域來看,北京和上海依舊是新經濟產業的中心,不過和互聯網時代北京一騎絕塵的優勢相比,在新能源時代,上海成為了新能源汽車崗位分布最多的城市。
對于國內的新經濟領域來說,2022毫無疑問都是一個變革之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碳中和等產業的不斷發展,“新能源”未來或許有機會取代“互聯網”成為新經濟的代表。(文 | 曾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