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打破“大鍋飯”
馬云回國露面后,阿里就迎來了堪稱自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一場組織變革。
3月28日,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發布了一則名為《唯有自我變革,才能開創未來》的內部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1”是阿里巴巴一個集團全面控股,“6”是指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N”則包含阿里旗下其他業務公司(包括阿里健康、高鑫零售、銀泰商業、盒馬、夸克等)。
“公司大了以后,與其通過各種方式來鼓勵大家協同,不如真正用市場方式來雙向選擇”,張勇表示。內部信稱,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將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這意味著未來各個業務板塊的自主決策權將大大加強,而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保留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次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1999年成立以來,除了支付寶從淘寶剝離,獨立發展為如今的螞蟻集團外,其他組織改革均沒有脫離過阿里巴巴這棵大樹的庇蔭,而此番改革則意味著,要讓各個業務板塊單獨向外扎根,張勇在視頻中講到,不是說“缺資源,問集團要”“缺這個東西,聽集團的”,等靠要的思想會下降,主動性會上升。
“條件成熟一個,上市一個”,張勇說,希望阿里巴巴未來能夠長出若干個上市公司,過幾年繼續“生兒育女”,長出更多上市公司。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張勇就已經在為今天的拆分鋪路。據未來消費報道,為了這次變革,張勇已經醞釀2-3年。2021年底,阿里宣布由原來的大中臺戰略升級為多元化治理,重新成立國內數字商業、海外數字商業、本地生活、阿里云智能四大業務板塊,由戴珊、蔣凡、俞永福以及張勇四人代表集團分管業務,不僅要管理業務,還要同時管理財務、法務、人力等中后臺部門,這些職責就基本等同于一家獨立公司的老板。
而根據《晚點 LatePost》的報道,當時這四人在內部被阿里員工稱為 “0.5 層組織”,如果 0 層是CEO張勇,1 層是事業群,那么分管大總裁就是位于其中的 “0.5 層”。在這次調整后,張勇在內部稱,“0.5 層將要變成真正的 0 層組織。”
▲(圖源/視覺中國)
這種潤物無聲式的醞釀也讓內部員工對此次拆分的感受并不明顯。“有沒有這封內部信感覺都一樣”,一位本地生活的員工告訴「市界」。而對于已經單獨跑出環路的盒馬零售等公司來說,接下來最先要考慮的或許是什么時候能上市的問題。此外,還有多位員工表示,在發完內部信后,公司暫時還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舉措,內部的拆分將如何進行,“都還在等待中。”
在這次拆分中,改變最大的應該來自中后臺,在“做輕、做薄”的前提下,之前阿里貫徹的大中臺部門或將有兩種去處,一是被各業務集團或公司吸收,以此來更好服務前臺,二是單獨以專業服務公司的形式存在,“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有業內人士表示。
消息發出后,阿里巴巴美股早盤大漲超10%,截至3月28日收盤,每股報價98.39美元,漲幅達到了14.25%。
主動求變背后
阿里為何要變革?
無論在內部信還是在視頻中,張勇都多次強調“敏捷”。具體而言,對內要“頂上削掉一層”,讓決策加速;對外要把各業務板塊推向市場,直面競爭。
這是阿里從規模導向轉向盈利導向的結果。“一來,阿里沒法再繼續用一套企業文化和機制,來管理差別如此之大的業務單元;二來,競爭對手環伺,阿里過去的業務協同模式不適應競爭環境了。”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告訴市「市界」,阿里求變,多少有些“不得不做”的意味。
但在外界聽來,“敏捷”和“不得不做”背后,最終指向了兩個目標:一要“優勝劣汰”;二要推高估值。
“過去,阿里在用掙錢的業務養不掙錢的業務,這種模式必然不會長久。”電商分析師魯振旺告訴「市界」,通過組織變革,阿里想要激活之前的虧損業務,“如果最終還是無法獨立賺錢,可能會收縮、裁員降薪”。
從阿里2月23日發布的2023年Q3財報(對應自然年為2022年Q4)來看,六大業務板塊中有三個板塊是掙錢的,分別是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中國商業”,包括阿里云在內的“云業務”,以及菜鳥。與此同時,不掙錢的板塊也有三個:包括Lazada、速賣通在內的海外電商業務,以阿里影業、優酷為代表的“數字媒體及服務”,以及本地生活。
拉長時間軸,各大業務板塊的掙錢與否也基本穩定。
“拆分出來之后,各個板塊之后要自負盈虧、適者生存了,比如阿里云要和華為云、騰訊云、百度云去拼搶市場,國際業務要更主動去開疆拓土,像是‘中國商業’板塊下面的大潤發,如果盈利能力上不去,就得看關掉哪些城市的站點。”魯振旺告訴「市界」。
▲(圖源/視覺中國)
雖說鼓勵競爭帶有些“狼性”意味,但在魯振旺看來,阿里拆分這一步走得有些晚了,應該趁行業競爭態勢還沒形成的時候剝離。
“拿本地生活來舉例,現在阿里本地生活最大的業務模塊是餓了么,但美團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了近乎壟斷的地位,這時候讓餓了么對打美團,難度不小。”魯振旺認為,同樣的道理,“數字媒體及服務”的核心是優酷,但優酷已經不具備和愛奇藝、騰訊視頻掰手腕的能力了。
盡管對于不具備競爭力的板塊來說,被拆分意味著“面臨生存問題”,但魯振旺也坦言,從阿里集團的角度來看,拆分能減少對虧損業務的輸血,對集團的現金流來說是利好。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阿里進行組織變革,或許還有提高單個業務板塊估值的意圖。
“比如市場給阿里整體業務的估值是20倍,但參考同類公司,云業務能享受40倍估值,這時候把云業務分拆上市,不僅云業務融資能享受高估值,阿里本身的持股價值也會變高。”上述業內人士說,阿里旗下的強競爭力項目,比如阿里云和菜鳥,極有可能率先拿到上市的號碼牌。
事實上,早在2020年到2021年,資本市場就迎來過一波企業分拆上市潮。彼時,京東將旗下的“京東健康”和“京東物流”分拆獨立,先后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百度、網易、比亞迪、歌爾股份等也都推出分拆上市計劃,或極力推動分拆上市。
幾乎同一時間,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FO的武衛曾公開表示,“根據分類加總估值法,市場對集團總體業務中的諸多業務板塊并未賦予應有的價值”,并點名了云計算。2021年底,時值阿里在財報中將業務內容進一步分拆,武衛再次對投資人表示,這是為了將業務“與它們各自的同業公司作比較”。
作者 | 李丹 張繼康
編輯 | 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