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癡心妄想”,華為沒有意愿及可能合作
“沒有能力經營主業,甚至沒有能力經營企業,卻妄想用收購其他業務,改頭換面,操縱股價,是癡心妄想!監管機構必須嚴厲打擊這種行為,這種行為破壞證券市場的風氣”,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姝威,在得知東方材料的“碰瓷”行為后,憤怒地表示。
事件起于4月9日晚間,A股上市公司東方材料發布的一條公告,稱擬通過定增募資,以21.22億元的交易對價,收購通信巨頭諾基亞所持有的TD TECH51%股權。實際上,這條公告中最重要的信息,并非其收購諾基亞旗下資產,而是標的公司的另一股東,正是身為中國民營通信行業龍頭的華為。
(相關資料圖)
天眼查及官網等資料顯示,TD TECH HOLDING LIMITED是一家注冊于中國香港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由諾基亞和華為分別持有51%及49%股權,并擁有全資子公司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及全資孫公司成都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行業客戶通信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推廣等業務,旗下還擁有手機終端產品。
換句話說,東方材料欲圖通過此次交易,與華為合資運營TD TECH,并憑借多出的2個百分點股權,成為公司最大股東。
可或許令東方材料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條公告發布僅數小時后,華為便立即發布聲明表明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沒戲”。
華為透露,與諾基亞合資運營TD TECH,是基于雙方的戰略合作與雙方技術實力、全球的銷售與服務能力,雖然認同諾基亞出售股權,但購買者要擁有同樣的戰略能力,才具備延續既有合作的基礎。因此,華為沒有任何意愿及可能與東方材料合資運營TD TECH。
目前,華為正評估相關情況,且有權采取后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行使優先購買權、全部出售股份退出、終止對TD TECH及其下屬企業的有關技術授權。最后,華為還表示,期望有戰略價值的股東,共同支持TD TECH繼續發展。
華為的聲明,可以說是態度明確且立場堅定,用通俗的話翻譯一下就是,“你還不夠資格”。這也宣告著東方材料的“碰瓷”失敗。4月10日,東方材料股價開盤就跌停,一直維持到收盤,報40.02元/股,總市值80.53億元。
2022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6423億元,是東方材料的上千倍,而凈利潤雖在暴減近7成后,僅為356億元,但依舊領先東方材料幾個數量級。其實,通過數據不難看出,鼎橋這家企業的實力可能也已遠超東方材料。
官網顯示,鼎橋擁有超2000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占比70%,每年將銷售收入的20%投入到研發領域,投入累計100億元。這也意味著,鼎橋的累計銷售收入,或已達到500億元。
而東方材料總資產不過8億元,而截至2022年9月末的貨幣資金僅1.71億元。對于這筆“社吞象”的收購,都要靠融資完成,即便收購完成,給到的幫助可能也十分有限。
02、東方材料為何想要收購鼎橋?
東方材料(新東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83年,并于2017年登陸上交所,主要從事軟包裝用油墨、復合用聚氨酯膠粘劑及PCB電子油墨等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看起來,與華為或TD TECH的業務領域沒有直接關系,反而為可口可樂、雙匯、娃哈哈、康師傅等企業提供印刷材料。
另外,從業績來看,東方材料也并不突出。多年來營收一直在4億元徘徊,凈利潤在5000萬左右,近兩年甚至出現下滑趨勢,依靠出售固定資產等非經常性收益才保住利潤。據其此前的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532.83萬元到1032.83萬元,同比下降32.06%到上升31.69%。
東方材料給出“收購TD TECH51%股權”的理由,也正是主業經營困難,欲圖開拓新的業務方向。
另外,也有人質疑東方材料“盯上”華為,是看上這個大IP與其綁定后,所帶來包括在資本市場上的潛在收益。鼎橋官網顯示,公司管理層不僅擁有徐直軍、鄧飆、閻力大等華為系知名高管,還曾推出TD Tech M40和TD Tech P50等手機,外觀看上去與華為基本相同,并被外界稱為“換殼”華為。
這也是東方材料公告中提到的,TD TECH與少數股東華為在行業無線產品、終端產品、物聯網產品等各個業務板塊達成一定的合作關系,未來若標的公司與華為合作關系發生變化,可能對業務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加之東方材料未取得華為放棄優先受讓權的承諾,因此存在交易無法實施的風險。
不過,東方材料實控人許廣彬與通信行業也并非毫無聯系。
許廣彬入主東方材料,其實也不過兩年多時間。2020年底,其花費7.63億元收購東方材料原實控人樊家駒(目前仍為名譽董事長)29.9%股份,并導致實控人發生變更。而當時的一種猜測是,許廣彬將要實現華云數據集團的借殼上市,但到目前沒有相關后續,因此兩家企業主要處于并行狀態。
許廣彬曾擔任過世紀互聯副總裁、云計算業務負責人,以及萬國數據銷售副總裁,后來創立了華云數據控股集團。
華云數據方面雖暫時沒有最新的對外業績公布,但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有過十幾次融資,融資金額至少超過35億元,當前股東不乏海通證券、萬安集團、萬向集團、諾亞投資、紅豆股份、濱江集團、廣發證券、中南建設,以及“涌金系”遺孀陳金霞等名企或名人的身影。
(作者|馮晨晨,編輯|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