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打贏茅臺背后的“中特估”
最近,中國移動可謂好事不斷。
4月20日晚間,中國移動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達到2507.46億元、凈利潤280.83億元,兩項指標增幅都在10%左右,保持了近兩年的增長勢頭。同樣在這一天,中國移動再度超過貴州茅臺,以接近2.2萬億的市值,成為A股“市值一哥”。
▲(圖源/視覺中國)
(相關資料圖)
幾天前的4月17日,中國移動就挑戰了“茅臺的權威”,打破貴州茅臺保持了三年的A股股王地位。不過,收盤時,貴州茅臺還是守住了自己的寶座,最終以53億元的微小差距“險勝”。時隔幾天后,中國移動再度奪回A股“市值一哥”的寶座,并至少在這個位子坐了一個晚上。
通過股價數據可以發現,相比于貴州茅臺的幾乎原地踏步,中國移動僅今年以來的漲幅就超過50%,而從2022年初上市后的低點算起,其一年多漲幅更是達到90%,市值增加超1萬億元,相當于一個中國銀行的當前量。
實際上,中國移動超過貴州茅臺這一歷史性事件背后,除了離不開國家層面持續推進的數字經濟,與最近爆火的人工智能兩大概念加持,以及其自身較為強勁的業績表現外,維持股價長期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中特估”這個新概念的強力催化。
“中特估”指中國特色估值體系,通過對海外成熟估值體系的本土化,將“中國特色”影響因素納入考量,用以提高估值體系與我國資本市場的適配度,從而更合理地反映公司價值。主要涉及央企、國企及部分行業特殊背景的上市公司,包括通信、計算機、建筑、能源、電力、軍工、銀行等板塊。近期大漲的中國移動在內的三大運營商、“三桶油”都屬于該范疇。
通俗來說,“中特估”就是要讓優質的央國企等獲得更合理的估值,從而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獲得資金用以發展。而自2022年底起,隨著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呼聲越發響亮,也讓市場逐漸意識到,對中國移動在內的行業巨頭,存在一定程度的“價值低估”。
于是,屬于“中特估”的暴漲潮,到來了。
Wind數據顯示,在“中特估”概念79只成分股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字頭”企業,這些公司市值普遍較高,有一半(39家)處于千億級別,且沒有一家低于百億,平均市值接近2500億元,它們主要覆蓋金融、能源、電信服務及工業等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領域。
今年以來,“中特估”指數從16385.17點增至最新的21081.45,增速接近30%,遙遙領先滬深市場32個核心指數,即便排名第一的科創50,漲幅也不過21.36%。
此外,Wind“中特估”指數的79只成分股中,有77家出現上漲,漲幅最高的中科曙光接近150%,深桑達A與科大訊飛也都接近100%,而“市值一哥”中國移動超過50%的漲幅,甚至沒有排進漲幅榜的前十名,也不及同行中國電信68%的漲幅。也就是說,不只是中國移動,整個“中特估”板塊,都在資本市場的認可下迎來飛速提升。
不是第一次暴漲
其實,這也不是央國企們第一次集體暴漲。
將時間拉回到20年前,隨著中國加入WTO,房地產、汽車等大宗消費迎來熱銷,坐擁鋼鐵、石油等上游資源的央國企,在中國人口的加持下,處于“躺著賺錢”的狀態,再加上“抓大放小”的國企改革后,留存下的國有企業主要是些經營狀況較好的優質大型企業,以及國資委的成立,對國企運行起到監督與協調作用,因此被市場看好。
據國盛證券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央國企在2002年到2008年的估值溢價幅度,大致保持在2~3倍,遠高于一般企業。而“巨無霸”中國石油的上市,更是見證了央國企估值的巔峰時刻,其當時的市值吊打如今茅臺與移動的市值之和。
2007年11月,登陸A股的中國石油引發投資者爭搶,并募集到創歷史性的662億元資金凈額。即便時隔多年,這個數字依舊排在A股首發募集資金凈額第二位,僅次于2010年上市的農業銀行。不僅如此,中國石油上市當日以48.6元/股,相較于發行價近2倍的價格高開,最高市值突破8萬億大關,成為全球上市公司之最,并被評為“亞洲最賺錢的公司”。
不過,隨著國際形勢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中國石油的賺錢能力迎來下滑。東財Choice數據顯示,中國石油營收雖從2005年的5522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62萬億元,但凈利率卻一路從24.13%跌至1.82%。中國石油的股價逐漸萎靡不振,直至市值跌破萬億大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的調侃與不甘,也隨之而來。
中國石油的尷尬處境,其實是諸多央國企的縮影。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國內的經濟增長進入了新階段,中國民營經濟開始爆發式增長,但國企們因為體量龐大,且重要產業鋼鐵、水泥物資等出現產能過剩,使得經營效率有所降低,增速不足,從而拖累業績表現。從2010年起,央國企的盈利面持續下滑,并在2015年前后達到“極端”。
Wind數據顯示,在2003年~2007年,“中特估”概念成分股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多處于30%~40%左右。此后,這個數據表現便不再亮眼,甚至在2008年與2015年等年份出現負增長,直到2021年,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等政策加持下,“中特估”概念的歸母凈利潤增速才再度出現回暖,并重新突破20%大關。
身為央國企,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利潤,還要為經濟穩定做出貢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產能過剩的另一面,是在當時保證了就業的基礎上。
另外,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起步相對較晚,不少有影響力的投行人士是從華爾街等海外學習歸來,因此“估值觀念”受到西方市場的影響較大。而這種觀念的特點,包括以股東價值為核心,以分配利潤多少為評判公司價值的唯一標準,這種指標顯然與央國企的“使命”并非完全一致。
華泰資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就曾表態,“一些具有資金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機構投資者和賣方研究員,習慣按成熟市場的理論來看待和評估中國資產,過度關注外部因素,無形中低估了央國企的資產價值”。
加之我國資本市場以散戶為主,個人投資者的交易占比在60%左右,存在一定的“跟風”現象,在諸多因素的長期影響下,資本市場便普遍不再看好央國企的成長性,關注度也隨之降低,并最終導致估值的走低,而央國企與非央國企之間的估值差距,也在2015年前后達到最大。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A股截至目前十大首發募集資金的企業,上市時間呈現較為極端的情況,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及最近幾年這兩個時間段,其中前者是在“央企改革潮”后鼓勵整體上市這一前提下誕生的,而后者便與上文提到的“三年行動”有關,而在2008年后的十多年里,甚至沒有一家企業的融資可以進入前十。
為什么是現在“價值重塑”
“中特估”概念此輪的集體暴漲,只能算是一種價值回歸。
作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以“中特估”概念為代表的央國企,在證券市場市值占比存在較高比重,但即便經過一輪市值上漲后,橫向對比依舊低于大盤整體估值。截至4月20日,“中特估”概念成分股總市值達19.4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超過1/5,市盈率只有7.74倍,低于上證指數與深成指13.95倍及26.32倍。
另一方面,“中特估”指數的股息率(一年總派息額與當時市價的比例),也穩定在4~5之間,遠高于上證指數、深證指數等A股幾個重要指標。就連上交所總經理蔡建春都在前不久為央國企打抱不平,“與5年前相比,國有上市公司利潤增長70%,但市值僅增長10%,總市值占比下降9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2018年以來,全球環境的持續動蕩,國家安全這一話題逐漸成為重點,需要央國企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數字經濟基建、芯片等領域有所“擔當”,加之我國經濟進入轉型關鍵期,也要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力,同樣需要央國企充當“領頭羊”,而這一切的基礎離不開資金的支撐。
更何況,央國企估值的提升,也利于其后續改善財政收入,降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從而產生一系列的蝴蝶反應。可估值長期處于洼地,卻制約著其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和壯大自身的機會。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旨在讓優質央國企價值回歸的“中特估”概念誕生了,并引發了資本的持續關注與認可。
當然,“中特估”概念走強的背后,也是央國企“練好內功”的體現。
2013年開始,不同政策開始出臺,加強了對國企的深化改革,使其在企業管理、高質量發展、企業創新力方面有了明顯提高。
以中國移動為例,觀察過去20年的收入,其實不難發現,雖然其營收從1611億元增至9373億元,凈利潤從2003年的356億元增至2012年的1293億元后,再未能超越這個水平。
▲(圖源/視覺中國)
但是,近兩年,受外部環境影響,不少民企業績下降,中國移動的凈利潤增幅卻回到7%以上,曾被投資者所不屑的“穩健”特性,成為業績逆勢增長的“香餑餑”。
不僅如此,中國移動在探尋業績第二增長點上也取得了效果。2022年,中國移動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營收同比增長30.3%,達到2076億元,對業績增量的貢獻接近八成,成為收入增長的第一引擎。至于中國石油,同樣在2022年交出3.2萬億元營收,與1493億元凈利潤的歷史最好成績,并在業績第二增長點上有所突破,其中油氣新能源業務貢獻1657.5億元的經營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石油的十大股東之列,甚至罕見地出現了一個自然人的名字。目前,身為中國石油第十大股東的施愛忠,于2022年第二季度大規模進場,并在隨后兩個季度不斷增持。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施愛忠持有中國石油9613萬股股份,當前價值接近7億元。
在最新公布的中國移動十大流通股東之列,也有不少新的入局者。或許正如一位資本市場資深研究人士對「市界」所說,“中特估企業最近兇猛的漲勢,并非單單依靠所謂國家隊的資金支撐,而是確有市場資金形成共識,認為其未來有發展潛力。在產業鏈重塑的過程中,也的確會給涉及的央國企帶來很多機會”。
至少,比起被調侃為“醬香科技”的貴州茅臺,不少網友感嘆,中國移動坐上“一哥”的寶座,或許開了一個好頭。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