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最能賺錢的行業,金融業絕對榜上有名。
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金融行業憑借12740元的人均薪酬位列榜首,電子技術、IT服務行業位列其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誠然,2022年烈火烹油的金融業受業績及監管因素影響,出現了行業降薪潮,但據Wind數據顯示,降薪過后,金融行業的年度報酬均值,仍居高位。
但是,光鮮亮麗的“金融圈”背后,內卷卻無處不在。
“談戀愛不如搞錢”
“干啥都可以佛系,唯獨搞錢要盡力。”即將畢業的馮剛,將“搞錢”列為2023年的首要目標。
今年25歲的馮剛,一個月前剛剛收到了某券商公司的offer。談及找工作的心路歷程,馮剛表示:“辛酸又難忘。今年的就業形勢,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實屬不易。我現在就盼著畢業,可以掙錢,早點經濟獨立。”
金融專業出身的馮剛,對市場行情了如指掌。從薪酬水平來看,其作為應屆生第一年的稅前年薪在20萬-30萬之間。未來會根據個人能力、公司業務發展等指標進行上浮調整。
相比于馮剛的躍躍欲試,同為畢業生的小林則平靜許多。
小林畢業于上海某211大學會計專業,第一份工作選擇了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對此,小林表示:“進入四大工作會很辛苦,每月收入1萬出頭,不是特別有競爭力。但我想先鍛煉幾年,等自己有競爭力后再考慮跳槽。”
而畢業于知名211財經大學的劉夏,已在北京某國有銀行的金融業務部任職五年之久。“秋招時直接應聘到了現在的單位,待的時間久了,就躺平不想再去折騰了。”劉夏告訴「市界」:“公司薪酬水平還可以,壓力不是特別大,稅前年薪可以達到20萬-30萬水平。”
▲(圖源/視覺中國)
除此之外,劉夏還分享了一位同學的經歷——本科畢業后成功“爬藤”,進入美國常青藤大學讀金融碩士。回國后進了三中一華(指券商行業的頭部公司,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和華泰證券),現在年薪水平百萬級以上。
“談戀愛不如搞錢”。剛剛結束上一段感情的大麥,選擇讓自己忙起來。“現在就是一門心思找客戶、賣金融產品、搞錢。我發現自己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難過——什么都有可能是假的,但錢賺到手絕對是真的。”
年輕人紛紛涌入金融業的背后有其對應的邏輯:金融從業人員的平均薪酬水平位居前列。
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共有20個行業的平均月薪超1萬元。其中,金融業(包括基金、證券、期貨、投資)憑借12740元的人均薪酬一舉奪魁;與此同時,銀行和保險領域的人均薪酬分別為11634元和11620元,在行業中同樣處于領先水平。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許多打工人經歷了裁員、降薪等一系列變動。而伴隨著生活回到正軌,‘搞錢’也成為了大家心中的階段性目標。由于金融行業在人們的心中屬于體面且高薪的行業范疇,所以,行情火爆也在情理之中。”
行業的黃金期已成歷史
大多數人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印象,是西裝革履地穿梭于各類高級會議,將頭發打理的一塵不染,在寫字樓落地窗前俯瞰都市的一片繁華。
而金融業人員之所以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得益于2015年及之前的高速發展——以券商行業為例,2008年-2015年,全行業營收規模震蕩上升,于2015年達到歷史最高點5752億元。與此同時,凈利潤規模也呈上漲趨勢,2015年達到了2448億的水平。
彼時,市場需求不斷增長,金融機構通過了解客戶需求,積極推出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金融解決方案。除此之外,科技和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也為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潛力。就這樣,乘上時代的東風,金融行業高度繁榮。
對此,最直觀的佐證便是——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8.91萬億。其中,金融業貢獻居首,全年增加值為5.75萬億元,占GDP比重約為8.34%。
要知道,2015年中國勞動力人口超10億,金融從業人士占比不到1%。然而不到1%的勞動人口,卻貢獻了超過8%的GDP。
就這樣,“有錢”“有機會”“朝陽產業”,成為了金融行業的標簽。與此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金融從業者,在各自的細分領域脫穎而出,成為眾人艷羨的高收入人群。
以券商行業為例,早在2015年,招商證券的年度人均薪酬便達到了驚人的121.89萬元,在一眾券商中位列榜首;東方證券、廣發證券分別憑借103.46萬、98.09萬緊隨其后。據統計,2015年共有23家券商公司人均薪酬超過50萬元,薪酬水平可以說“吊打”互聯網、制造業等其它行業。
然而,花無百日好。2015年過后,券商行業的發展增速明顯承壓——營收、凈利潤同時呈下跌趨勢,直到2018年才企穩回升,直到2022年底,券商行業的營收和凈利潤仍未達到2015年的水平。
相應的,券商的人均薪酬也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下滑。2022年,中信證券以82.25萬的人均薪酬,接替中金公司成為“薪酬一哥”。但即便是在行業降薪的大背景之下,依然有9家券商公司人均薪酬超過50萬元,其中不乏國泰君安、中信建投等知名券商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券商行業人均薪酬水平整體較高,但其中也存在“冷熱不均”的情況——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差別巨大。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中信證券高管年薪在20萬-640萬不等。其中,超過500萬年薪的高管共有十名;除此之外,還有10名高管的年薪范疇在200萬-500萬之間。
而國泰君安2022年的管理層薪酬水平,在15萬-360萬之間。其中,共有11名管理層人員年薪超過100萬,剩下的11名高管,薪酬范圍在15萬-80萬之間。
金融高管早已實現財務自由,但也有部分“基層員工”,到手月薪不到兩萬。
拼命內卷
事實上,經歷了過去十幾年的黃金時代,金融行業發展至今天,已進入增量向存量轉變、供給從短缺變成過剩的階段。行業發展紅利消失,則意味著大家要在有限的存量市場中“殺”出重圍,過去躺賺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樣的背景,無疑給了就業者們當頭一棒,尤其對于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們來說——市場正處于僧多粥少、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尷尬境地。
畢業生劉蘭表示:“雖然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但是改行真的不現實。讀書期間一直學的金融專業,這是我的夢想,更是我的飯碗,沒辦法,只能拼命內卷。”
▲(圖源/視覺中國)
而她也在身體力行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碩士畢業,她已經拿到了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和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證書。目前,她正在準備CPA(注冊會計師)考試,希望可以兩年之內拿到資格。
與劉蘭這一類學霸型人才相比,小王更注重實踐過程。本科讀書期間,他便利用寒暑假時間進入各大券商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實踐出真知,趁年輕時多看多體驗,才知道什么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為了挺進金融行業,也有人選擇另辟蹊徑——知名公司進不去,就先去小公司工作。熟悉業務,積累資源,總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
杜儒則是將考研計劃提上了日程。“金融行業看中學歷,我打算提升自己的學歷,拿到這塊行業敲門磚。”杜儒表示:“工作學習之余,我還學習了編程。為了進券商真的拼了,只能揚長避短,希望附加技能可以成為加分項。”
有趣的是,正當外面的人拼命想卷入行業之時,置身其中的從業人員,似乎日子也不太好過。
網友犀利大叔發文稱:“干投行五年了,獎金雖高,頭發都熬白了。一年四季瘋狂出差,電話接不停,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這福氣給你你要不要啊?”
無獨有偶,審計師小明也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吐槽:“最怕去偏遠的項目。先坐火車、再坐汽車,最后坐拖拉機,上農場看豬崽奶牛,下海灘數扇貝皮皮蝦,就是為了避免有不聽話的扇貝,滿世界開派對。”
銀行柜員吳芳則描述了自己的工作場景:換上統一的衣服,給一個編號,鎖上大鐵門,在封閉的空間,被攝像頭環繞,吃飯喝水上廁所都要打報告。“這就是我的日常。”
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也不好受。金融行業,似乎成了一座圍城。
尤其在2022年8月,財政部發布了對國有金融行業的“限薪令”——要求金融企業高管及重要崗位員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總額的35%,績效薪酬的40%以上應當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年。
行業降薪潮背后,基層員工們叫苦不迭——熱鬧都是別人的,作為金融民工,除了工資和年終獎之外,什么都沒有。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絕大多數人進入金融行業后會成為基層員工,成為“被平均”的一份子。在這個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如果一名普通人想依靠金融行業出人頭地、走上人生巔峰,難度很大。
即便如此,依然有無數人前仆后繼地投向金融行業。劉蘭的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金融行業是一個能積累經驗,積累人脈,積累知識技能儲備的行業,也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換句話說,時間是你職業生涯的朋友。我們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與時間和機遇為伍的行業。”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作者 | 周奕航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解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