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特斯拉“背刺”等等黨
對于特斯拉的輪番漲價,有人說,難道這是馬斯克的“價格戰”失策了?
【資料圖】
5月5日,特斯拉官微發布消息稱,即日起,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車型,全部上調售價19000元。調整后,Model S的起售價為80.89萬元,而Model X的起售價則高達89.89萬元。在特斯拉中國官網上,目前已將售價進行更新,調整為上漲后的價格。
實際上,這已不是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首次漲價。
就在5月2日,無數國人還在享受五一假期之時,特斯拉便宣布對身為國內銷量主力軍的Model 3與Model Y,進行無差別漲價,且漲幅均為2000元。在價格調整后,Model 3在中國的售價漲至23.19萬元,Model Y則漲至26.39萬元,特斯拉方面當時的解釋也十分硬氣,稱“沒有原因”。
此次對于全新Model S與X的漲價,也是特斯拉在短短3天內,在中國進行的第二次價格提升。因此,有不少網友對于特斯拉的操作表示摸不著頭腦,“這是什么操作,不是剛降價嗎,怎么一下又變了”、“說好的要降到19萬呢,我還準備到時候入手,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甚至還有言論認為,“馬斯克是降不起了”。
作為前段時間車企“降價潮”的先鋒軍,特斯拉著實為國內消費者省到不少錢,而其降價最早被廣為關注,是在2022年10月。當時,為應對比亞迪等國產車企的崛起,特斯拉的Model 3與Model Y,都給出歷史最低價格,其中Model Y長續航版的優惠力度高達4.8萬元,即便是降幅最少的Model 3高性能版,也降了2萬元。
特斯拉的大幅降價,被認為是國內車市“價格戰”的導火索,而在開啟降價模式后,也一度刺激了銷量的大幅增長。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11月,特斯拉在華銷量從10月的1.7萬輛增至6.2萬輛,漲幅高達264%。不過,這樣的增幅并沒有長久持續,特斯拉在12月交出的銷量僅為2.9萬輛,反而出現“腰斬”。
或許是認為優惠力度不夠大,今年1月,特斯拉再度祭出降價“殺器”,下調國產車型全系售價,疊加去年的降價力度,僅Model 3的起售價降幅,就已達5萬元。
可同樣從數據表現來看,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華銷量雖同比增長26.9%,達到13.7萬輛,可卻均遠低于“友商”比亞迪的50.8萬輛銷量和80%的增速,“降價促銷”效果并不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未參展的特斯拉再度傳出降價消息,調整車型同樣為國產Model 3與Model Y,預計Model 3降價4.3萬元,而Model Y的降幅則達到4.6萬元。
可惜的是,“等等黨”們終究沒有迎來這個好消息,等待他們的反而是,特斯拉象征性的2000元提價,以及此番對全新Model S與Model X的漲價“背刺”。
02、馬斯克,其實還“降得起”
特斯拉連續漲價的原因,有一種可能是在扭轉外界的降價預期。
通俗來說,就是令“等等黨”們不要對特斯拉抱有持續降價的期望,從而令部分還在觀望的潛在消費者,盡快購買特斯拉車輛,以免對銷量產生持續影響,落得既失去利潤,又沒有銷量的尷尬境地。
4月20日,特斯拉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其中,公司實現營收1666億元,同比增長24%,而歸母凈利潤卻出現24%的降幅,僅為179億元,兩項數據均略低于華爾街分析師給出的預期。
不僅如此,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從上一年同期的29.1%,降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19.3%,下降近十個百分點,不僅同樣未達到華爾街預期,更低于20%的經營目標線。其中,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同比下滑11.8個百分點,高于公司整體毛利率降幅,并跌至最新的21.1%,而自由現金流也降至兩年來最低點。
不過,對于稍顯不堪的業績表現,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解釋道,“若從長期來看,20%的毛利率仍然是特斯拉要堅守的底線,但從短期來看,相較于利潤,規模對特斯拉更加重要”。也正是馬斯克的這一席話,成為“等等黨”們堅信,特斯拉將持續降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特斯拉的毛利率雖僅剩19.3%,卻依舊高于國內新能源車企的普遍表現,即便是已成為“全球新能源一哥”的比亞迪,其一季度毛利率在大增5個百分點后,也不過17.8%,仍低于特斯拉的表現。至于“蔚小理”,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毛利率分別為13.7%、9.4%、19.1%,同于均不及特斯拉。
另一方面,即便在多次降價后,特斯拉的售價相比國內車企而言,也并不算低,甚至沒有涉足20萬元以下領域,最便宜的Model 3,售價都在23萬元左右。比亞迪的售價區間相對廣泛,不僅有幾萬元的海鷗,與Model 3和Model Y處于同區間的漢、唐系列,而售價百萬級別的高端品牌仰望,也已基本做好上市交付的準備。
當然,也正是由于車型種類相對較少,加之在一體壓鑄和軟件開發方面掌握著一定的技術,成為特斯拉毛利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正如馬斯克所言,“當特斯拉能通過改進來降低成本,而其他公司需要犧牲利潤來跟進時,競爭或許就不存在了,我們可以做到以零利潤出售”。
可以說,馬斯克并非外界所言的“扛不住了”,而特斯拉短期內的價格持續上調,或許也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罷了。
(作者|馮晨晨,編輯|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