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內,特斯拉漲價兩次,“價格屠夫”放下屠刀的動作,行業嘩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直以來,擅長打“價格戰”是特斯拉的知名標簽。今年1月6日,該公司在三個月內第二次在華殺價,降幅一度高達4萬元,還推出保險補貼、地方補貼等多項優惠措施,讓不少同行倒吸一口涼氣。
此后,其在全球范圍內也掀起降價潮,不少消費者持幣觀望,總覺得下一秒就能“抄底”。
但五一期間,特斯拉突然宣布漲價,全線上調在華銷售主力車型價格,Model 3和Model Y的起售價均上漲2000元。漲價后,Model 3起售價漲至23.19萬元,Model Y起售價漲至26.39萬元。
“19萬元拿下特斯拉的希望又破滅了。”有網友感嘆。
消費者還沒完全接受后,特斯拉又漲價了。5月5日,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車型上調售價1.9萬元。調整后,Model S起售價80.89萬元,Model X起售價89.89萬元。
兩波漲價消息,讓部分“等等黨”大呼猝不及防。而由特斯拉帶起的國產新能源汽車集體降價還未平息,也讓同行產生疑問:“價格戰是不是要結束了?”
可一想到特斯拉之前有頻繁調價的習慣,大家似乎又對這種不按常理的出牌,沒那么在意了。
“價格屠夫”放下屠刀
“5月1日銷售說第二天九點要漲價,讓我今晚趕緊定。”從年初就開始計劃買車的張易,被銷售說的漲價消息嚇了一跳。雖然有點不爽,但看銷售的態度,他覺得自己可能真等不來20萬元以下的特斯拉了。
放下糾結后,他立馬下單了一輛Model 3,安慰自己早買早享受。像張易這樣的消費者不在少數。自從年初特斯拉帶頭降價后,他們便實時關注特斯拉各種車型的價格變動。畢竟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說能“0利潤賣車”。
就在這次漲價官宣的前幾天,網上還在流傳,特斯拉會繼續降價,什么“Model 3最低能降到18.69萬元”“與秦PLUS、埃安S、小鵬P5等車型的高配版本齊平”等。但很快,特斯拉銷售人員就否認了這些傳聞。
只是外界沒想到,不降價就算了,特斯拉竟然還要漲。
張易下單后次日(5月2日),特斯拉上調了Model 3、Model Y在中國市場的售價。
其中,Model 3從22.99萬元漲至23.19萬元,Model 3高性能版從32.99萬元漲至33.19萬元;Model Y從26.19萬元上漲至26.39萬元,Model Y長續航版從31.19萬元上漲至31.39萬元,Model Y高性能版從36.19萬元上漲至36.39萬元。
不光在中國,特斯拉也上調了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的售價。根據美國特斯拉官網,Model 3的價格上漲至40240美元,此前為39990美元;Model Y長續航版的價格上漲至50240美元,此前為49990美元。
不過,特斯拉方面表示:“上述兩款車型上調起售價后,中國消費者依然享受著全球最低的入手價。”
兩天后,漲價消息再次傳來。定位高端豪華電動車的全新Model S及全新Model X全系車型,漲幅達1.9萬元。并且車主可享3年/6年免費超級充電服務權益。據悉,這是特斯拉目前尚未實現國產化的兩款車型,主要競爭對手是BBA。
具體來看,Model S 全輪驅動版由78.99萬元調整至80.89萬元;Model S Plaid 版本由100.99萬元調整至102.89萬元;Model X全輪驅動版由87.99萬元調整至89.89萬元;Model X Plaid 版本價格由103.99萬元調整至105.89萬元。
▲(圖源/特斯拉)
四天兩次漲價的操作,讓外界有些看不懂。之前那么猛的降價又是為了啥?
據「市界」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特斯拉調價多達數十次。2022年10月,其在國內開始大降價,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降價幅度為1.4萬~3.7萬元。
雖然馬斯克稱,特斯拉降價并不是用來打擊競爭對手,而是考慮自己總體的戰略,但在國內大幅下調價格,仍不可避免地把其他車企卷入其中。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旗下電動車品牌,連同去年全球銷冠比亞迪,都開始迎戰。
正是考慮到特斯拉一系列頻繁的降價操作,給了消費者充足的降價心理預期,再加上目前國內多數新能源品牌均有一定程度的優惠,外界疑惑為何特斯拉要“逆市場”而行。
其實,在今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談到過漲價的可能,“相較營收和利潤,短期內推動更高的銷量和更大的規模才是特斯拉的當務之急。”同時他強調,在可能的情況下,也會將產品價格調高,從而使得交付與產量相匹配。
同行都在殺價,特斯拉漲價為何?
對于這次漲價的原因,特斯拉官方暫未作出回應。但業內普遍認為,這與今年一季度財報收入不及預期有關。
2023年一季度,特斯拉實現營收233.3億美元,同比增長24.38%,凈利潤25.13億美元,同比下滑超過24%。不僅如此,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從去年的29.1%降至19.3%,低于馬斯克口中20%的經營目標線,也低于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
降價,像一把雙刃劍插入特斯拉心口。一季報公布當天,公司股價下跌6.12%,市值蒸發40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億元。當時有消息人士稱,這或許與市場和投資人擔心“價格戰”侵蝕特斯拉未來的利潤有關。
因此,行業人士猜測,此次漲價大概率是特斯拉為改善營收,修復毛利。一位特斯拉工作人員也表示,降價是為了去庫存,消化訂單。頻繁降價后,大家都在等著繼續降,“漲價”反而成了刺激銷售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讓“等等黨”別再等了。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與馬斯克“當務之急擴大銷量規模”的說法相吻合。
“一方面是為了保利潤,另外就是刺激消費者提車。”在北京某特斯拉門店擔任銷售的李雨說,一聽要漲價,很多之前猶豫不決的客戶大部分都立即下單。“對特斯拉來說,只有車賣出去了,才算掙到錢。”
李雨記得,特斯拉2022年3月漲價3次,2021年4月也漲過1次。而且每年夏天是特斯拉的銷售旺季,“估計很快部分產品的調價應該都有2萬到3萬元。”
對于本次特斯拉漲價,易車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分析師周麗君并不意外,“受制于供需影響,價格調整原本就是很正常的。”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告訴「市界」,特斯拉此輪價格上調更多是改變市場的降價預期,畢竟現在價格“已經夠低”,繼續下調價格的可能性有點小。
▲(圖源/視覺中國)
在國內車企中,很少能看到有企業像特斯拉這樣,把價格玩得如此靈活。
一位接近特斯拉的業內人士表示,價格變動都是全球決策,按官方的說法就是以成本定價。“直營模式的結構是特斯拉實現動態調價的基礎,而影響價格變動更重要的因素是利潤區間,或者說是技術、研發、生產、物流管理和成本優化控制方面的創新。”
一位特斯拉離職中層告訴「市界」,公司價格調控就是看庫存深度,“庫存上來,扛不住了,就跟Elon(馬斯克)打申請,價格就下調,有毛利空間就降價,沒空間的時候就漲價,反正都能促進銷售。”
“特斯拉調價主要看各個區域的訂單池量,而且現在主要依靠銷量來拉開差距,所以會不斷擠壓訂單池搶份額。”汽車分析師朱玉龍表示。
「市界」了解到,相較于前幾次降價,這次特斯拉漲價未對行業產生過強沖擊。有行業內人士分析稱,由于漲價幅度較小,特斯拉的價格優勢依然在,其他廠商不太可能效仿。“多數車企大概會觀望一段時間,等到國內市場供需恢復平衡后,可能會采取提價措施。”
19萬元的特斯拉,或許還能期待
連續兩次漲價,以及特斯拉銷售對后續漲價言之鑿鑿的預判,讓很多用戶認為現在已經到了購買特斯拉的最佳時機。
不過,「市界」在與多位熟悉特斯拉的行業人士交流中發現,隨著公司技術工藝升級、上游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下跌,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能源車企的成本壓力將得到有效緩解。網友“19萬元買到特斯拉”的愿望,想要實現也不是沒有可能。
“后續可能推出更便宜的車型,不一定是現有車型的調價。”上述接近特斯拉的人士談到,調價的重點在公司可負擔能力上,并非單純依據產品價值制定,“公司的長遠目標肯定是不斷降低用戶使用門檻,但具體時間節點未知。”
早前,馬斯克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特斯拉部分車型仍有價格下探的空間。“價格對電動汽車的銷售非常重要,降價是希望對普通消費者產生影響,我們的目標是讓特斯拉盡可能便宜。未來甚至零利潤出售都是可能的。”
隨著工廠效率提升、物流成本降低,特斯拉車輛制造成本將較之前有明顯下降,加之國內激烈的競爭態勢,“以價換量”可能成為今后特斯拉的常規操作。
在今年3月初的投資者日活動上,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生產工藝已經進行了升級,下一代汽車組裝成本降低50%,其中一體化壓鑄技術以及底盤電池一體化設計,使得車身零部件、焊點和重量均有所下滑。
此前,也有特斯拉供應商向「市界」透露,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自動化程度極高,國內車企幾乎沒有哪家能比得上。
根據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扎克·柯克霍恩說法,2022年,Model 3每輛車的成本已經降低30%,而弗里蒙特工廠目前的生產效率是2018年的兩倍,相較于傳統汽車制造商,特斯拉的管理成本要少60%至70%。
今年以來,有著電動汽車“心臟”之稱的動力電池價格遭遇滑鐵盧。四個多月的時間,電池級碳酸鋰從60萬元/噸跌到20萬元/噸,跌幅超過60%。而碳酸鋰價格的下跌,直接給新能源車企提供了降價空間。
業內分析,碳酸鋰價格持續下探,有望緩解新能源車企成本壓力。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就表示,碳酸鋰價格每下降10萬元/噸,電池每度電便可以減少50元成本,以70度電池包為例,就可以節省3500元。而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以及極氪CEO安聰慧也都把碳酸鋰價格下跌,對旗下產品毛利的影響算得明明白白。
目前,在上游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滑的趨勢下,有部分新能源車企紛紛下調產品售價。上汽集團和吉利旗下部分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調,零跑汽車、哪吒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也有相應優惠活動。
特斯拉在推出更低價格的產品之前,還要面對眾多競爭對手的擠壓。李斌曾對特斯拉在國內的鯰魚效應提出質疑:“特斯拉在美國市場具有定價權,因為其擁有60%至70%的市場份額,但在中國,它只有7%的份額,沒有定價權。”
(文中張易、李雨為化名)
作者 | 韓 玲
編輯 | 田晏林
運營 | 解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