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米哈游終于帶來了繼《原神》之后的又一款重磅新作——《崩壞:星穹鐵道》(以下簡稱《崩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米哈游對《崩鐵》的期待不可謂不高,上線前期,員工們日夜加班加點,宣發周期較以往更是直接拉長了一倍。
外界對這款新作極其關注。三年前上線的《原神》,用總營收280億元(截至2022年底)的全球吸金成績,讓游戲圈內外對米哈游心生“敬畏”。就連穩坐行業第一、第二已多年的騰訊和網易都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年輕團隊的戰斗力,在內部召開多次會議研討對策。
因而,在業內人看來,如果《崩鐵》繼續橫掃市場,米哈游或將直接威脅到行業霸主的地位。
此后的發展也讓不少人感嘆,米哈游的神話恐將延續:4月23日,《崩鐵》的預下載首日,直接在全球超過113個地區登頂第一。26日公測首日,下載量直接飆至2000萬。上線四天,《崩鐵》的流水登頂國產二次元手游的首周最高紀錄,上線首周收入超過了《原神》同期的1.3倍。
“這是一場對二次元手游的降維打擊”,人們這樣驚呼。
然而一個月過去,造神的故事開始出現裂縫,最新數據發現,在《崩鐵》橫掃全球的這一個月時間里,恰恰是《原神》數據不斷走弱的一個月,米哈游親手打下的江山,竟然要被自己攻破了?
“我偷我自己”
對于玩了多年《原神》的老玩家們來說,《崩鐵》總體上還是“換湯不換藥”。
作為崩壞系列的延伸,《崩鐵》的設定更像是《崩壞3》(米哈游更早之前出品的另一款二次元手游)的平行世界,故事發生在地球之外的銀河系中,玩家將乘坐星穹列車展開一場大冒險。
除了新加的回合制玩法,《崩鐵》還大量借鑒了《原神》的系統設計,業內普遍認為,《崩鐵》也是米哈游成熟的工業化管線能力的又一次集中體現。
盡管從制作上來看,《崩鐵》有許多值得稱贊的地方——耳目一新的世界觀建構、強大的角色制造、精致的人物建模、遠超同行業水平的原畫立繪水平,以及對游戲精細度的顆粒式把握。
“米哈游可以用這一套打法碾壓式地打敗所有品類的游戲”,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幾乎可以說是米哈游成功的萬能公式。
但對于一些期待更高的玩家而言,《崩鐵》的成功之處也恰恰是一種軟肋,因為和《原神》相似的地方太多了,這會構成一種審美疲勞。
“很多內容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字,實際的作用與《原神》中一模一樣”,有玩家表示。比如《崩鐵》里的新軌專票等同于《原神》的糾纏之緣,是用于抽取限定角色和武器的道具;《崩鐵》里的古老夢華等同于《原神》的創世結晶,同樣具有購買材料包、時裝等功能。
“核心的玩法沒有變,還是要靠跑地圖抽卡,收集材料升級、武器裝備也和《原神》很像,就連氪金的模式都是靠大月卡和小月卡來抽人物角色。”玩家張健樂對「市界」表示。
《原神》素材的復用也在《崩鐵》里隨處可見。具體到游戲的細節上,更是讓不少玩家頻頻發出“簡直就是換了一個地方玩《原神》”的感慨。有人還將兩款游戲的諸多細節進行了一一比對,結果發現,在傳送點、圣遺物等畫面方面,兩款游戲的設置幾乎相同,連角色奔跑的姿勢和撿東西的動作都大差不差。
“玩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有相似的地方”,張健樂稱,“比如《崩鐵》pv中方壺的背景圖就跟《原神》中珊瑚宮心海的十級好感度名片高度相似,只不過珊瑚的生長方向發生了一點點改變。”
在已經大獲成功的角色設定領域,《崩鐵》還是和《原神》一樣能狠狠戳中二次元玩家們的“xp(指對某個角色的喜愛)”。“《崩鐵》對二次元玩家的心理需求抓得非常到位”,有玩家稱,“男性角色的話,就會給玩家制造出伙伴型的故事線,女性角色則在陪伴之外會增添一些愛慕類型的小故事。”
不過,詳細到人物角色的設定,也不可避免地讓老玩家們產生了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玩家就對「市界」表示,《崩鐵》的新PV(Preview Video,預告片)里,還未上的新角色銀狼時常讓她想到《原神》里的刻晴,兩人都是紫色短發美少女的畫風,性格也都是相似的冷艷拽酷。
更在此前就引得眾多玩家吐槽的是,《崩鐵》里的角色MEI博士與此前《崩壞學園2》中角色雷電芽衣的建模高度類似,“我偷我自己”的建模也讓米哈游常常被批評為“偷懶做游戲”。
▲(圖源/視覺中國)
此外,由于大量借鑒了《原神》的玩法,《崩鐵》也變得不再像一個傳統的回合制游戲。最特別的一點就是,《崩鐵》開創了回合制游戲也有地圖可以探索的玩法,在日常的打斗之外,玩家可以在地圖上自由行動,甚至還可以和路邊的一只不起眼的垃圾桶產生大量無重復的對話。
“分工細化到驚人的地步”
雖然玩家們眾說紛紜,但換到游戲從業者身上,這仍舊是一種讓業內外都羨慕的能力。“這些都是米哈游工業化能力的體現”,有業內人士向「市界」表示,“《原神》就像一個巨大的素材寶庫,資源豐富到可以再造出許多個《崩鐵》。”
追尋游戲制作的工業化,是米哈游近些年精心布置的“一盤大棋”。
早在2019年,《原神》還未上線的時候,米哈游的創始人之一“大偉哥”(劉偉)就表示:“中國游戲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要能夠建立出一條工業化生產的產品管線,具體來說就是標準化、工具化、自動化、平臺化、智能化這五個階段。”
在游戲領域,提出工業化生產的概念,米哈游可以算得上是國內的頭一家,“《原神》這種靠內容生產迭代的打法也與騰訊、網易有很大的不同”,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就意味著米哈游必須要通過快速、大量的內容創新,才能讓用戶不斷留存在這個游戲里,在這個前提下,工業化也是一道必須過的難關。”
工業化也意味著穩定的質量和較為平穩的收入,而《原神》也成為米哈游工業化理念下的第一塊試金石。
上線首月,《原神》就憑借2.45億美元的營收成為當月全球收入最高的手游。截至2022年底,《原神》在移動平臺的總營收已經超過了280億元人民幣,當年營收僅次于《王者榮耀》和《PUBG》。
但游戲的工業化生產具體指的是什么?劉偉曾表示,從過程上來說,每做一個穩定內容,都是有一條明確管線的。從第一天開始干什么,到半年后生產完如何驗收,中間需要有哪些環節,都有著明確的進度與標準。從內容上來說,能夠用同樣的生產工具,進行統一的標準生產,創造出生產者需要的各類產品。
▲(圖源/視覺中國)
“米哈游所謂的工業化生產,本質上說就是能把幾百個人的制作團隊用明白”,業內人士劉峰指出,“首先要保證他們都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其次還要讓他們盡可能發揮出正向的作用,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種水平的工業化能力也讓游戲行業內的人士對此羨慕不已。“米哈游做《崩壞3》只花了六千萬元,如果在全行業隨便選,拿六千萬做出個《崩壞3》,我認為能答出這個卷子的人都不多,屈指可數”,巨人網絡CEO吳萌曾在內部信上坦言,“如果給巨人20倍的資源,花100億元去復制一個《原神》,也一定搞不出來。”
在米哈游內部,一切組織架構也都為“用明白”團隊開路。“扁平化”的部門設計也一直都是米哈游的特色,有米哈游員工對「市界」表示,米哈游如今只設立了一級部門,每個游戲項目就是一個獨立部門,加上其他中臺部門,所有部門加起來也僅有十個左右,獨立部門的負責人會直接向創始人蔡浩宇或者劉偉匯報。
米哈游負責平臺工作的人曾表示,很多游戲公司的負責機制,都是由職能部門的leader負責,但在米哈游的話,沒有任何的高級別title,也可以作為某一個項目或者特性的負責人。
此外,米哈游內部崗位的分工也是出了名的精細。“分工細化到了驚人的地步,每個人幾乎只做大項目下的一小塊事情,不管是多么厲害的背景進去,最后也只是圍繞著一個小的環節打轉”,有接近米哈游的人士向「市界」透露,“這樣做的好處是讓米哈游的專業化到達了更高的程度。”
不過,在這樣高精細化的管線運營下,也扼殺了創意和靈感的萌生。據其他游戲公司人士向「市界」透露,米哈游近幾年也流失了不少來自動畫、美術領域的人才,他們出走的原因有一部分就是在米哈游“接觸不到新鮮內容”“不能熟悉完整的項目設計流程”。
大額買量影響到“自己人”
得益于高效運轉的管線能力,《原神》的版本更新如今維持在6周一次,米哈游也憑借此游戲一躍成為國內游戲行業的一匹黑馬,短短幾年時間,就與騰訊、網易的營收差距不斷縮小。崛起的米哈游還曾讓穩坐王位的騰訊游戲如臨大敵,在內部會上多次討論“為什么做不出《原神》”。
就在《原神》成功崛起之后,米哈游也開啟了高速擴張的膨脹模式,“有米選米”也成為游戲圈從業者的求職金律。
據「市界」了解,單一個《原神》部門的員工人數已經上千,公司的員工總數也已突破了4000人。“各個部門之間像是在競賽式招人,只有一小部分崗位是出于自身業務擴張的需要”,有前米哈游員工表示,“崗位招聘也精細到了專人專崗,有的崗位甚至精細化過了頭,很多人一進來發現部分工作跟之前了解的不一樣,待一兩個月就走了。”
這種急劇膨脹的擴張模式也引起了劉偉和蔡浩宇的注意,在2022年末的總結大會上,兩人第一次向全體員工反思了激進擴張的策略。劉偉表示,2022年的米哈游“膨脹了”,所有部門都在瘋狂招聘,讓公司陷入了“組織危機”。
話雖如此,大船一旦開始行進,掉頭似乎總是困難的。「市界」從米哈游官網發現,其擴招的態勢仍在持續,僅社招方面,就有近500個崗位顯示還在空缺中。
▲(圖源/米哈游社招官網)
擴張中的米哈游還“染”上了買量的癮。在《崩鐵》上線之際,米哈游開始了巨額買量。有消息稱,《崩鐵》的全球宣發費用大概在2億美元。“一般來說,二次元手游的宣傳期都是在1-2個月的時間,但《崩鐵》的宣傳期非常長,從今年初就開始了”,劉峰表示。
巨額買量也與“技術宅拯救世界”的初心相悖。“米哈游最初對渠道發行的思路是很輕視的”,有前員工向「市界」稱,“在某次公開場合,大偉哥直接表示不會像友商那樣請產品代言人,并認為投放買量業務沒那么重要,直到發現現場也有負責市場投放的員工,大偉哥就找補說,其實投放買量也是為了更好地把產品展現給玩家。”
不過尷尬的是,《崩鐵》一通大規模買量的操作最終還是影響到了“自己人”身上。
七麥數據顯示,《崩鐵》定檔上線后,《原神》iOS端的營收總體呈下降趨勢,5月2日推出新角色的卡池流水也跌至近半年來的最低點。在二創網站p站上,《原神》還在兩年內第一次掉出了創作人氣前五,反觀《崩鐵》則猛然飆升至榜單前三。
而與《明日方舟》《陰陽師》等同賽道的二次元手游相比,《崩鐵》也沒有形成強烈的破圈效應。“《崩鐵》最后吸走的其實是《原神》的營收盤”,有業內人士這樣認為。
上線一月后,《崩鐵》商業化乏力的問題已經初現端倪,它能不能算得上米哈游工業化生產的又一成功產品,如今來說還為時尚早。如果有一天,當“萬能公式+信息差”的打法被玩家看膩,已經成長為巨輪的米哈游,還守得住曾經打下的江山嗎?
(受訪者均為化名)
作者 | 張繼康
編輯 | 董雨晴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