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一年1.9萬億研發費用,都被誰花了?

2023-06-12 18:49:58 來源:市界觀察

打印 放大 縮小

2022年,A股和港股共有1.9萬億元花在研發費用上,這些錢都被誰花了?

如果用研發費用率(研發費用/營業總收入)來衡量一家公司的研發效率或對研發的重視程度,誰又是最愛搞研發的?

除了提高技術實力、推動創新,研發投入如何扮演“美化”財務報表的角色,又提高了哪些行業、公司的“紙面”盈利能力,甚至扭虧為盈?


【資料圖】

凡此種種,已經讓研發費用成為資產負債表上極具想象力的一個科目——它既能成為一家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推動行業創新、技術進步,也能在關鍵時刻化身為“節稅利器”甚至扭虧為盈的“殺手锏”。

01、2022年,我們的研發費用都花哪了?

2022年,大A股共發生了1.4萬億元研發費用,港股則為7188.34億元,前者大約為后者的2倍。

事實上這個趨勢是相對穩定的——2018年以來,港股總收入保持在A股的70%-77%之間,但研發支出始終是A股的49%-52%。

如果去除同時在兩地上市的公司重復計算的研發費用,那么2022年A股和港股研發費用合計約為1.9萬億元,同比增長14%,但增幅較過去三年其實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從單家公司的研發費用排名來看,A股與港股研發費用最高的15家上市公司如下圖所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兩家互聯網巨頭居首,中國移動和上汽集團收尾,中間穿插著眾多中字頭企業和兩家互聯網公司。

若和2018年相比,有幾個重要的變化耐人尋味。

比如騰訊再次從阿里手里接過頭把交椅;在國企改革概念股走紅的背景下,四家“中字頭”公司夾在了“BA”與“T”之間;作為燃油車行業重要代表的上汽集團則從2018年的第4掉到2022年的第15;作為Nike、阿迪等全球運動鞋服制造商的港股上市公司裕元集團,2018年甚至有高達152.31億元研發費用,居于第5,但2022年榜上早已不見蹤影。

當然,A股之外,一些并未上市的公司也有相當高的研發投入,首當其沖的就是華為,2022年研發支出達到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近十年累計投入研發費用9733億元,幾乎是2022年整個A股研發費用的七成。

如果分行業來,大A股合計1.4萬億元的研發費用中,有接近三分之一花在了工業領域,其次是占比25.09%的信息技術行業、占比12.77%的材料行業和占比12.48%的可選消費行業。

相比之下,在A股最能賺錢的金融行業,花在研發費用上的錢其實是最少的——123家上市公司,只花了26.33億元搞研發,約等于無,但卻吸收了整個A股四成以上的凈利潤,約為2.45萬億元。

也難怪有句話叫做“產業的盡頭是金融”。

如果將各行業大類展開來看,1371家隸屬于工業大類的上市公司,合力花掉了4493.55億元研發費用,其中最“燒錢”的是“建筑與工程”細分行業。

具體來說,中國建筑(497.53億元)、中國中鐵(277.42億元)、中國鐵建(250.04億元)和中國交建(233.96億元),既包攬了行業內研發費用前四名,也是整個A股前四名,合計研發費用達1258.96億元,占整個A股的8.96%——這意味著僅僅4家上市公司,就花掉了A股近十分之一的研發費用。

驚人的數字背后,中國養成了“基建狂魔”的稱號,包括盾構技術在隧道、地鐵領域的應用,泥水平衡技術在大型鋼筋混凝土橋梁方面的應用,鋼結構建筑技術在巨型建筑領域的應用,以及高鐵領域內的高速動車組技術、工程建造技術、列車控制技術等等。

緊隨其后,354家信息技術行業的上市公司貢獻了1453.7億元研發費用,成為A股第二燒錢的行業,其中花錢最多的比如主營電子制造服務的工業富聯,即大名鼎鼎的富士康,2022年研發費用115.88億元,還有主營半導體的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和中芯國際,2022年研發費用均在數十億元不等。這背后,是中國在消費電子制造領域供應鏈能力的日漸完善,以及在半導體產業內的快速追趕。

前段時間剛剛坐上A股市值頭把交椅的中國移動,則是電信服務行業的代表,2022年研發費用180.91億元,為A股第7,市值上被其超過的貴州茅臺,2022年僅有1.35億元研發費用,二者交接某種程度上象征著A股另一個時代的開啟。

與研發費用流向相對應的是研發人員分布——2022年末A股307萬名研發人員中,有23萬都集中在“建筑與工程”行業,他們拿著人均32.6萬元的年薪,其后的電子元件、汽車制造和應用軟件三個細分行業,分別有21.1萬、17萬和15.5萬研發人員,人均薪酬分別為15.4萬元、11.9萬元和19.3萬元。

若要論單家上市公司研發人員規模,那么比亞迪、中國移動和藥明康德居于前三,2022年末分別有研發人員6.97萬、3.97萬人和3.67萬,相當于一個微型城市的人口。

02、誰最愛搞研發?

如果說研發費用的絕對值代表的是技術硬實力,那么研發費用占總收入的比重(研發費用率),衡量的既是某家公司或某個行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也是研發效率。

2022年,整個A股的研發費用合計為1.4萬億元,占總收入比重只有1.96%,這是什么概念?

作為對比,科創板2022年研發費用的絕對值合計數雖然只有1190億元,不及A股的十分之一,但研發費用率超過9%,是A股的近5倍,但近兩年來也有連續下滑跡象。

除此之外,港股、美股的整體研發費用率也都高于A股,但其中也有因為板塊不同導致的客觀原因,如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近4000家上市公司,研發費用率就達到7.8%的高水平,與科創板相近,但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近2200家上市公司,對應指標就只有1.3%。

那么把目光放在A股,哪些行業更愛搞研發?

如果用15個Wind一級行業的研發費用總數與收入總數進行比較,那么排名前五的行業依次是信息技術、醫療保健、可選消費、工業和電信服務,研發費用占收入比重從2%到6%不等,其中各行業大類下研發費用率居于前5且絕對值大于1億元的上市公司如下圖所示,相對出名的比如寒武紀、云從科技、中公教育、中國移動等等。

雖然從行業大類的研發費用率來看,信息技術超越了醫療保健,但如果從個股研發費用率排名來看,醫藥行業依然是最“極端”的——在排名居前的30家上市公司中,醫藥保健大類霸占了18個席位,但大多屬于“雷聲大雨點小”的存在,真正上規模的比如百濟神州(111.52億元)和君實生物(23.84億元)。

一個有意思的反差是,如果對比前文研發費用絕對值領先的建筑與工程、電子元件、電器部件與設備、汽車制造和半導體產品這幾個行業,雖然在絕對值角度耗費了A股最多的研發費用,但從研發費用率的角度來看并不算高,行業研發費用支出占整體收入比重在2.6%至5.3%之間,某種程度上也是較高研發效率的體現。

在談論研發效率時,車企顯然是無可忽視的一個存在,尤其是新能源車企。

如果用研發費用總和除以當年整車銷量,那么下列幾家車企2022年的單車研發費用,在3400元到8.8萬元之間不等,差距懸殊。

其中蔚來、小鵬和理想的單車研發費用分別為8.8萬元、4.3萬元和5.1萬元,占各自單車均價比重在15.4%-23.7%之間,為上述車企中最高。這也意味著,人們花30萬元買一輛蔚來、小鵬或理想的汽車,分別有7.1萬元、6.3萬元和4.6萬元是在為企業的研發買單。

而宇通客車單車研發費用之所以高達5.6萬元,主要因為其銷售的是單價更高但銷量更低的客車,2022年售出3萬輛,較上述其他車企十余萬至數百萬的銷量,對研發費用的攤薄能力顯然更弱。

作為單車研發費用占比最低的三家車企,特斯拉和比亞迪無疑是新能源車企中銷量領先的雙巨頭,上汽集團則因為是著名合資車企,在燃油車領域有深厚的家底,2022年旗下眾多品牌的整車銷量達530萬輛,為上述車企之最。而高銷量成為他們得以最大程度攤薄單車研發費用的關鍵。

03、研發費用,如何美化財務報表?

從商業發展的角度,研發支出是為了提高技術、保持創新,但從財務的角度,研發支出也有抵稅、提高盈利能力的特別作用。

理論上企業與研發相關的各種花銷都屬于研發支出,但研發支出在賬面上有三個主要“去處”,一是進入利潤表中的“研發費用”科目,二是進入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科目,比如在研發過程中生產出的可銷售商品,這兩者都會直接減少當期凈利潤。

除此之外,在中國資本市場,研發開支還有一個重要的去處就是經過“資本化”形成無形資產,進入資產負債表,然后按照攤銷期限分攤到不同年份減少當年利潤,類似于一項固定資產折舊的概念。

為了鼓勵企業研發,我國從20世紀末就開始實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一些滿足要求的企業發生的研發費用和資本化研發開支,都可以在計算所得稅時,在作為常規抵減項目的基礎上,另外按照一定比例加計扣除,客觀上起到減稅作用。

最新規定是,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3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自2023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

假設一家企業2023年收入100萬元,其他成本費用支出不變,唯獨研發支出有所不同,那么按照現行稅法,這家企業研發開支越多,交的稅越少,對凈利潤的影響程度也越?。愃朴谶呺H遞減的概念)。

總的來說,從短期來看,將研發開支資本化,可以減少對當期凈利潤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也可以在后續攤銷年限內起到節稅作用,可謂“一箭雙雕”。

但要實現研發開支的資本化,需要滿足一系列重要條件,包括“完成該項無形資產使其能夠使用或出售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圖、無形資產能夠產生未來經濟利益”等等。

那么A股最善于將研發開支資本化的行業和企業有哪些?

從絕對值來看,汽車制造、綜合電信服務、電子元件、西藥和應用軟件,是資本化研發支出金額最高的幾個行業大類,具體細分行業內資本化研發支出最高的上市公司如下圖所示,比如汽車制造業的長城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和賽力斯等等。

從比例來看,如果剔除上市公司數量10家以下、絕對值低于1億元的細分行業,那么新能源發電業者、汽車制造、航空貨運與物流、半導體設備和電力,則是研發開支資本化比重最高的幾個行業。

其中各細分行業內資本化占比最高的上市公司,比如汽車制造業的北汽藍谷、賽力斯,研發開支資本化比例分別高達86%和84%,電力行業的大唐發電和上海電力,研發開支資本化比例也分別達到91%和87%。

雖然國內會計準則對于研發費用能否資本化設定了一系列條件,主要取決于能否從該支出中直接獲取商業價值、能否量化等,但實際上,很大程度還是取決于企業的主觀選擇。

嚴格意義上,上述研發開支資本化絕對值和比例更高的上市公司,應該是對于當前研發投入在未來的變現能力,有更強的信心和更高的預期。

但如果對比當期研發開支資本化金額與凈利潤,二者金額相近,甚至資本化研發開支大于凈利潤,那么就存在一定的調節利潤嫌疑。

如下圖所示,均為2022年凈利潤為正,資本化研發支出金額大于凈利潤金額,且差額大于2億元的上市公司。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上市公司2022年研發支出全部費用化,那么他們大概率都將出現虧損,且虧損金額在2.5億元到25億元之間不等。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公司中資本化研發開支最多的TCL科技,2021年曾因為一系列問題收到過廣東證監局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其中一個問題就包括研發項目費用資本化處理不恰當,導致當年利潤多計1421.2萬元。

如此,一個小小的指標,蘊含如此多的“江湖”,值得細品。

作者 | 林夏淅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午夜激情视频| 男女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0一16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1000部啪啪毛片免费看| 大佬和我的365天2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好紧好大好爽14p|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园产越南|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版在线3|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 免费观看成年人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最新eeuss第141页| 印度精品性hd高清| 被催眠暴jian的冷艳美mtxt下载 | 欧美另类videos黑人极品|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app| 国产chinasex对白videos麻豆| 高雅人妻被迫沦为玩物|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18末成年禁止观看试看一分钟| 在线观看av无需播放器|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漂亮女教师被浣肠|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短文d| 美女被免费网站91色|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а√最新版地址在线天堂| 成年人一级毛片| 久久中文字幕视频|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一级 | 绿巨人黑科技地址入口| 国产youjizz|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