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間,金橋怡亞通全球體驗館內,一塊實時跳動的數字大屏正追蹤著全球20多個港口的銅、鎳等金屬流向——從智利礦山到長三角工廠,從新加坡期貨市場到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倉庫,這些數據的背后是大宗商品貿易的蓬勃脈動。作為上海自貿區核心片區,金橋依托高端制造底蘊和政策創新,正重塑全球大宗資源配置版圖。
作為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的“明星企業”,翱蘭農業和怡亞通的爆發式增長并非孤例。上海煦卓灃的銷售額從2000萬元增長到50億元的指數級跨越、達譽科貴金屬貿易的全球網絡布局、安侖化工在煤化工領域的創新突破……這些跳躍的曲線背后,暗合著浦東金橋大宗商品貿易的"鏈式躍遷"邏輯。
如今的大宗商品貿易已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先進制造業的“血液系統”。一直以來,上海浦東金橋都以實體經濟基礎雄厚、大宗商品產業基礎扎實著稱,這里還具備全國獨特的自貿區政策制度優勢,使其在發展大宗商品產業時更具底氣。能源類商品和鋼鐵、鐵礦等黑色金屬可以與汽車及機械制造業有機結合;銅、鋁、鎳等有色金屬可以有效應用到新能源汽車及其電池托盤制造與車身輕量化、5G基站建設、鋰電池制造等領域;黃金等貴金屬則可以賦能半導體封裝產業。在上海浦東金橋管理局商貿和服務業促進處處長周理看來,區域內未來車、智能造、新通信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正催生對大宗商品的“精準供給”需求。
翱蘭農業扎根上海浦東金橋的15年間,成功將橡膠交易額從1億元人民幣推升至30億元人民幣。 翱蘭農業供圖
翱蘭農業是中國輪胎行業最大的橡膠供應商之一,這種變革在其“智慧橡膠”體系中顯得尤為突出。翱蘭農業中國與東盟區域總裁賀滿袖舉例說,企業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從東南亞橡膠園到長三角輪胎廠的數字化供應鏈,將傳統30天的交易周期壓縮至72小時。當中國的輪胎智能工廠需要特定參數的橡膠原料時,數據流已提前觸發新加坡的采購指令,“中國的電子基礎設施是驚人的,就日常業務而言,它非常高效”。
數字化在大宗商品貿易中的作用,也在幫助工業原材料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我們為金橋的新能源車企定制銅材供應鏈方案,通過期貨套保鎖定成本波動,使車企原材料成本下降12%。”怡亞通工業原材料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前偉透露,這種“制造+貿易”的深度捆綁,推動其上海公司2024年營收突破150億元,較三年前增長近5倍。
更大的變革還在于生態圈的重構。通過“小怡家”數字化平臺,中小貿易商可共享怡亞通的國際信用證額度與物流網絡,2024年該平臺撮合交易額突破300億元,孵化出7家年營收超10億元的垂直領域“隱形冠軍”。
金橋持續豐富的應用場景、優良政策制度的提供以及不斷完善的配套支持,都在為大宗商品企業的良好集聚打下基礎。“未來,金橋還將確保大宗商品政策的穩定持續以及稅票跨部門協調機制的順暢,以此解決產業發展當中的痛點和難點。”周理說。
當特斯拉超級工廠的機器人手臂與怡亞通的銅材供應鏈同頻共振,當新加坡大宗商品交易員開始緊盯“金橋價格”……這座曾經的制造業高地,正以制度創新為支點,撬動全球大宗貿易規則的重構。在這片改革熱土上,每噸橡膠、每克鎳板、每焦耳能源的流動軌跡,都在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