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獲取方式愈發多樣的今天,短視頻平臺正在為青少年的學習強勢賦能。科普類短視頻創作者“李永樂老師”單條視頻播放量超千萬;因有趣又有料地講解高中數學知識走紅的“一數”則是青少年的“學習搭子”……短視頻不僅可以是娛樂工具,更可以成為知識寶庫。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65.3%的初中生通過短視頻了解新聞、熱點事件或搜索信息,64.8%用其學習知識。在“學習反網暴或反詐騙渠道”的問卷中,74.8%的初中生表示通過短視頻或視頻平臺學習到預防方法,遠超學校課堂教學等其他渠道。短視頻以其直觀、生動、便捷的特點,已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的重要途徑。倘若禁止青少年使用短視頻平臺,無異于切斷他們與時代接軌的重要橋梁,使他們在信息浪潮中錯失很多學習與成長的機遇。因此,需要平臺、家庭等多主體聯合發力,引導青少年正確合理地使用短視頻平臺。
從家庭層面看,《新時代初中生網絡素養調研報告》顯示,親子關系好、與父母經常交流上網內容的初中生,更傾向于使用短視頻學習或搜索信息,每天使用短視頻的時長和頻率也較為適度。此外,多項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系、平等的親子互動對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水平和互聯網使用行為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這提示我們,重視親子交流與親子關系建設遠比簡單的設備管控更有效。家長若只扮演“網絡警察”,反而容易激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而以“數字伙伴”的身份介入,通過協商規矩、內容討論等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將短視頻平臺從“時間黑洞”轉化為“認知工具”。
從學校方面來看,應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培養青少年的信息辨別能力。有關部門也需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和治理,推動短視頻內容分級制度落地,完善未成年人身份核驗與動態預警機制。總之,只有通過多方協同共建,才能讓青少年在數字浪潮中既有抵御風險的鎧甲,又有探索世界的勇氣。
在筆者看來,科學管理青少年使用短視頻平臺,既要有明確的行為準則(即“剛性約束”),也要注重情感支持和個人興趣發展的引導(即“柔性引導”)。
“剛性約束”可以借助技術手段的力量。例如,可以使用短視頻平臺提供的未成年人模式,為青少年設置單日使用時長上限,并調整不同內容類型的推薦權重——降低休閑娛樂類視頻的曝光率,優先推送科普、藝術、技能學習等泛知識內容。這種約束并非簡單粗暴的“一刀切”,而是通過精細化和個性化的調控為青少年構建起一道隱形的防護網。
“柔性引導”需要溫度。父母不必做緊盯屏幕的“監督者”,而是要成為傾聽與對話的“同行者”——用一句“今天看到了什么有趣的內容?”代替說教,在交流中種下理性思考的種子;用共同商定的“屏幕使用公約”替代禁令,在尊重與協商中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讓他們在自律中享受健康的數字生活。
在網絡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禁止青少年接觸短視頻,就像擔心溺水而禁止接近水域,結果只會培養出旱鴨子。我們要給予孩子的,不是完全“無菌”的童年,而是在數字浪潮中踏浪前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