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體育園:香港騰飛新地標
啟德體育園由原啟德機場舊址改建,其規劃歷經多屆特區政府推進,從董建華時期構想到2018年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周大福企業旗下子公司組成)中標,最終形成“政府出資+企業運營”的創新模式。項目由特區政府承擔建設成本,周大福企業主導的運營方負責28公頃園區的市場化運作,并按比例與政府分成收益。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項目,啟德體育園以5萬人容量的世界級場館為核心,集成賽事、演藝等多元業態,開幕典禮上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香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與周大福集團及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鄭家純等嘉賓共同主禮,凸顯政企協作深度。鄭氏家族旗下企業全程參與規劃建設,其市場化運營能力將持續賦能這一地標,鞏固香港國際都會地位。
北上拓荒:改革開放的港企先鋒
作為最早響應國家開放政策的港資之一,鄭氏家族始終秉持“植根香港、服務國家”的發展理念。1979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頒布后,鄭裕彤作為首批北上港商,在廣州流花湖畔啟動中國大酒店項目。這個引入國際管理體系的五星級酒店創造了改革開放史上三個“第一”:首家合資經營酒店、首個國際招標建設項目、首例港資參與城市地標建設案例,不僅為內地酒店業開辟制度創新路徑,更培養出首批與國際接軌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這一開創性實踐,成為港澳同胞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注腳。
在城鎮化進程中,鄭氏家族始終注重民生工程與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1992年承接北京崇文區舊城改造時,通過危舊房改造與基礎設施升級,在保留胡同文化肌理的基礎上植入文創產業,打造出“老城新生”的活化樣板。崇文門片區改造累計投入約150億元,惠及1.7萬戶居民。
1996年新世界與武漢市政府攜手開發武漢首個23000戶大型住宅項目-常青花園,首創“商業配套前置”開發模式,在解決數萬家庭住房需求的同時,為內地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可復制經驗。至今,新世界發展仍是參與舊城改造最活躍的港商之一。據統計,截至2024年,新世界在廣州投資超過2000億元,在深圳投資約1000億元,深度參與全國多個城市更新項目,業務范圍涵蓋地產、零售、酒店等領域。
廣州國際化社區:凱旋新世界
香江筑夢:與特區共成長的地標鑄造者
作為香港重要地標,會展中心的建設歷程映射著城市發展脈絡。上世紀八十年代,港府為提振經濟信心啟動會展中心項目,卻在公開招標中遭遇市場冷遇——受中英談判影響,投資者普遍持觀望態度,竟無企業愿承接這一重大工程。關鍵時刻,新世界發展一口答應承擔工程,于1988年建成首期場館,成為穩定過渡期經濟局面的關鍵支撐。
1997年二期擴建工程更具戰略意義。會展二期從填海到竣工僅有39個月時間,面對灣仔填海區地質復雜、工期緊迫等難題,時任新世界董事總經理的鄭家純曾坦言擔憂工程延誤影響香港及國家形象。最終會展中心二期如期亮相香港主權交接儀式,兩期工程的接續推進,既凸顯企業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擔當,更驗證了市場化機制下政企協作模式的獨特優勢。
香港會展中心
在新時代香港建設中,鄭氏家族持續以文化賦能城市升級:投資逾億港元協助特區政府重建星光大道,重塑香港電影文化記憶;助特區政府建設和運營的柴灣青年廣場,則為青少年發展提供活動場所;K11 MUSEA以“文化商業綜合體”理念重構消費空間,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這些項目既傳承香港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質,又注入發展所需的新質生產力。
香港尖沙咀Victoria Dockside
這一系列的項目,不僅彰顯鄭氏家族企業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更與內地及香港的協同發展同頻共振,生動體現了他們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局,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筑中國夢的堅定信念,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有力實踐。
穿越周期:百年企業的韌性密碼
面對全球經濟波動,鄭氏家族展現出百年企業的抗風險智慧。在地產板塊承壓背景下,其橫跨醫療、基建、保險等領域的產業組合形成天然緩沖,這種“多足鼎立”的布局策略,既傳承了鄭氏家族“分散投資、穩健經營”的商業哲學,又精準對接國家戰略發展方向。
站在啟德體育園最多可容納5萬人的主場館內,回望鄭氏家族逾半世紀的發展歷程,恰是一部微觀的內地與香港融合史。從廣州流花湖的第一鏟奠基土,到亞洲大型展覽首選地,以至今天維多利亞港畔的文化地標群,這個商業家族始終將自身命運與國家戰略緊密交織。啟德體育園的開幕,再一次看到鄭氏家族抓緊香港每個發展的重要節點,更看到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生動寫照。這種植根于血脈的家國情懷與市場智慧的結合,或許正是“東方之珠”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