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芹菜長勢不錯,每天都有客戶到地頭來收購。”說起芹菜豐收情況,張文才滿臉笑意。望著眼前一片片被收割下來的芹菜,張文才表示,通過他的精心管理,芹菜每棚產量達7萬斤,根粗葉茂,不負辛勞。收割下來的品相好,市場認可度高,成為不少消費者的“心頭愛”,每天都有客戶到地頭來收購,主要銷往本地市場、周邊縣區和安徽等地。
如今的張文才說起大棚種植來頭頭是道,誰能想到就在三年前,關于大棚種植他可是一竅不通。2022年,張文才關停了經營多年的養殖場,開啟了大棚種植路。三年來,憑著肯吃苦、愛鉆研的勁頭,他把一株株菜苗變成了“致富苗”。“大棚作物不受季節限制,四季皆可‘生金’,當初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我才種植大棚菜的。”張文才說。芹菜的生長周期短、投資成本低、經濟效益可觀,芹菜種植過程簡單又快捷,只需將土地全部翻整好,把芹菜幼苗移栽定植,再利用噴淋設備澆灌。除了種植芹菜,他還輪番種植辣椒、西瓜、豆角等,讓大棚一年四季不閑置,使效益最大化。
另一個棚里,10余名工人正彎腰采收青翠欲滴的蒜苗。隨著"咔嚓"的清脆聲響,一株株蒜苗整齊地碼放在田壟間,隨后有人進行修剪、整理,空氣中彌漫著特有的辛香。大棚菜種植,不僅為張文才帶來更多收益,也帶動了鄉鄰共同致富。
大棚蔬菜種植基地的建設,不僅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更是給周邊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翻耕土地、移栽、除草、采收運輸,都需要用人,一人一天有100元收入。農忙時節,張文才能帶動100余人就業,常年帶動40余人就業,他們都是周邊群眾,有的是在家看孩子的年輕婦女,也有一部分是村里的老人,在解決了生計問題的同時,能更好地陪伴家人。
“我也經過一番摸索,才漸漸做起來的,只要踏實肯干,就一定會有收獲。下一步,我打算擴大種植范圍,嘗試新品種,拓展銷售渠道,力爭讓更多的群眾‘腰包’鼓起來。”談起未來,張文才充滿自信。
大棚經濟“賦能”鄉村振興,這只是什集鎮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什集鎮依托農業產業優勢,持續優化蔬菜產業結構,將大棚蔬菜種植作為群眾增收致富“新路徑”,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拓寬了鄉村振興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