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與保險資金長久期的資金性質及回報要求高度匹配。在中國股市積極配置相關資產,預計可獲得正向回報。
保險資金尤其是壽險資金,由于負債久期較長,通常會投資于可長期持有且具有穩定收益的資產,而非短期高風險投機項目。因此,險資被業內視作“耐心資本”的代表,市場對其為資本市場、科創領域帶來確定性資金支持寄予厚望。
中國平安不久前公布的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其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超5.7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1.4%。2024年,該投資組合實現綜合投資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
郭曉濤表示,這一優良投資業績正是得益于“穿越周期、價值驅動”的長期投資策略。“我們投資時并不是只關注當季熱點,而是看10年、20年。”
他形容中國平安的資產配置結構為“啞鈴型”——既包含高分紅、高股息資產,也涵蓋短期波動性相對較高的成長型資產。通過多樣化的投資工具,使兩類資產在股票結構中相互補充、持續增長,從而確保當前及未來的持續回報。
近年來,低利率環境對機構提升投資收益構成挑戰。但郭曉濤透露,平安已于此前利率較高時前瞻性地配置了大量固定收益類資產,發揮“壓艙石”作用,確保回報穩定。與此同時,基于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堅定信心,其投資組合中配置了中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權益類資產,主要因其“類固收”的性質,獲得了“非常好的高股息回報”。
今年來中國持續出臺措施,支持保險資金“長錢”入市。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部門聯合發文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主要舉措就包括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近日批復了5家保險公司開展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平安人壽位列其中。
市場分析指出,在此背景下,險資投資渠道有望進一步拓展,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談及未來投資方向,郭曉濤在采訪中多次強調,平安對中國經濟、中國資本市場持續穩定發展抱有充分信心。“無論高息銀行股還是新質生產力、基礎設施領域,對于能夠反映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的投資標的,我們都會積極研究、把握機會。”
這一投資策略已體現在中國平安的資金布局中。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累計投入近10.14萬億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其中,平安壽險累計投入600億元助力半導體、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行業發展。
在此基礎上,郭曉濤說,中國平安將積極響應險資入市政策導向,發揮“耐心資本”優勢,繼續支持高科技領域等實體經濟發展。“相信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向好、資本市場持續上升,這些投資會帶來健康、長期、穩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