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報道顯示,作為首批試點企業,美團已累計投入14億元,為試點省市600多萬名騎手繳納了新職傷保費,每單必保,每人必保。騎手如在送單過程中受傷,可通過騎手App一鍵申報,在線提交就診證明、事故鑒定書等材料。隨后,騎手可按照流程提示,實時跟進新職傷的平臺經辦和主管部門審批過程,醫藥費報銷款等也將通過線上自動流轉。美團騎手保障相關負責人表示,騎手流動性強,工作時間相對更自由多樣,新職傷的創新探索貼合了靈活就業群體的從業特點,實現了有效保障。
新職傷作為新就業形態人員的“工傷保險”,經過近3年試點,已經探索出很多可供復制的經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總結為以下三點,第一,新職傷覆蓋全面,每單必保,每人必保;第二,新職傷強化了對新就業形態人員重大意外傷害的兜底保障功能;第三,新職傷與原有商業保險可并存,為參保人員提供了雙重保障。
記者采訪中發現,在騎手發生意外事故時,新職傷確實起到了很好的兜底保障作用。就業地有無新職傷試點覆蓋,甚至已經成為一部分受傷騎手康復后選擇工作時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
呂東軒老家在東北,曾在北京跑單3個月,因在一次送單中摔倒骨折。他告訴記者,在美團平臺經辦人員指引下,報銷了醫療費用報銷,在完成勞動能力鑒定后,又拿到了數萬元的傷殘補助金。呂東軒說,身體恢復后,他仍然準備到北京或者四川等地跑單,“一是這個職業在這些地區收入高、報酬到手及時,二是新職傷在這些省市有試點,給了兜底保障,心里更踏實”。
四川成都騎手葉強也對記者表示,2023年6月6日23點左右,他在送最后一單時,遇到兩名行人從機動車道下出租車后違規跨越車道護欄,因當時正下大雨,剎車打滑,葉強為躲避行人摔倒在地,導致鼻骨骨折。“那兩名行人承擔了我的七成醫藥費,我又聯系平臺客服和經辦人員,通過新職傷報銷了剩余的部分。”葉強說,“我經朋友介紹回老家做騎手,本來是為了過渡,結果發現收入還可以,也有保險兜底保障,就一直做到了現在。”
2023年發布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已經達到8400萬人,占職工總數的21%。隨著平臺經濟等新業態的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數量將進一步增長。而在具體實踐中,騎手等新就業形態人員的工作時間、地點等都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有的僅在盛夏、隆冬等旺季跑單,有的寶媽會根據自己孩子的上下學時間“插空跑單”,還有的僅利用每天下班時間和周末兼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目前,我國城鎮自雇以及平臺就業在內的各類靈活就業人員超過2億,鑒于靈活就業人員工作、收入的不確定性,不能完全按照職工的要求強調“五險一金”,而是需要分解排序。
張成剛說,新職傷的制度研究正式于2018年啟動,并最終在2022年落地試點。作為面向新就業形態人員的社會保障,新職傷的性質跟傳統工傷保險一樣,都屬于社會保險。
如何找到一條途徑適應上述多樣化的新就業形態,并盡可能保障最大范圍的勞動者?相關專家最終在分階段、分步驟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上取得了共識。
南京師范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專家在總結分析試點經驗時表示,江蘇在新職傷新機制的探索成果表明,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風險分類分層分檔保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就業規模擴大與就業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