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一紙1.2億利潤的扭虧財報發布之后,*ST佳電(7.520,-0.14,-1.83%)昨日直沖漲停板,不出意外的話,該股很快就能脫星摘帽,從此告別為退市而成天提心吊膽的日子。
不過,華麗財報數據的背后,*ST佳電收入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也非常可疑。財報研究院發現,*ST佳電披露的總營收數據,與其經營現金流和應收及預收款項等資產負債表數據之間存在近10億巨額難以解釋的“財務赤字”,也就是說,該公司有近2/3的營業收入沒有合理解釋來源,其營收和利潤的真實性也由此存在巨大的疑問……
蹊蹺的10
根據*ST佳電的年報,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15.88億元,同比增長25.40%;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21億元,而2016年該公司巨虧損4.36億元。順利扭虧,這也意味著,不出重大意外的話,該公司有望成功保殼。
不過,盡管如此,但財報研究院卻發現,*ST佳電靚麗的財務數據的邏輯性之間卻存在巨大的瑕疵。
盡管*ST佳電在年報中宣稱其營收高達15.88億元,但其經營現金流入卻只有7.35億元,甚至不到其營收數據的一半,“赤字”達到了8.53億元。
一般而言,企業的經營現金流多數情況下都略小于營收,最常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部分營收可能以應收款項的形式沉淀到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款項下面(如有的銷售是以金融票據而非現金結算的,在財務報表編制前可能仍有部分票據未能兌換成現金,此時這部分的營收應該沉淀為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票據;如有的銷售是以賒賬的形式進行的,雖然收入確認了,但卻并未及時結算并收回現金,這部分的營收應該沉淀為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二是,部分營收也可可能沉淀到資產負債表的預收款項下面(如去年預收了某客戶1億元貨款,今年完成交易并確認收入,同時該客戶又為明年提前預付了一筆新的3000萬預付款,這相當于有1億元發生在今年的營收已經被提前體現在了去年的現金流量表中,但同時由于公司今年又預收了人家3000萬元明年的貨款,意味著公司營收中實際沉淀到預收款項下的凈額只有7000萬元)。
那么,*ST佳電去年的應收款項和預收款項到底變化了多少呢?
年報顯示,*ST佳電去年的應收票據余額確實較2016年有所增加,增加了約1.03億元,但其應收賬款余額卻反而相比2016年大幅減少了1.22億元,上述兩項相加,*ST佳電去年的應收賬項不增反減了近2000萬元;而與此同時,*ST佳電去年的預收款余額相較去年也沒有發生預期中的減少,反而增加了約6500萬元。
也就是說,*ST佳電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之間8.53億元的“營收赤字”并沒有沉淀到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和預收款項兩個項下,相反,這一“赤字”還因此從原來表面上的8.53億元擴大到了9.38億元。
營收、利潤真實性存疑
一家公司宣稱營收達到了15.88億元,經營現金凈流入卻只有7.35億元,與此同時,其應收款項不增反減2000萬元,而預收款項更是不減反增6500萬元元,中間的9.38億元“赤字”到底去哪了?
財報研究院能夠想到的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是:*ST佳電很可能存在巨額的非現金交易,這可以通過下面一個例子來理解:甲乙兩公司之間存在相互交叉采購行為,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購物資1億元,乙公司同時也向甲公司采購物資1億元,甲、乙之間互不支付現金,如此一來,甲乙兩公司都實現營收1億元,但體現在各自現金流量中的相關交易的經營性現金流入可能就是零了。
*ST佳電到底是否存在大量這種非現金交易方式?由于該公司的年報并未對外詳細披露其主營產品交易細節,外界對此還不得而知。不過,在財報研究院看來,即便真存在這種非現金交易方式,其在營收中的整體占比也應該不會太高,但*ST佳電的營收“赤字”達到了近10億元,占其總營收規模的2/3,這顯然很難說得通。
而且,若*ST佳電的大量營收真是通過非現金交易的方式進行的,那這也給該公司留下了太大的財務粉飾空間,因為非現金交易最大的問題就是定價公允性的問題。仍然以上述交易為例:如果甲乙兩公司達成默契,他們完全可以把上述兩起原本市場公允價值各自都可能只有6000萬元的交易都說成是1億元,這樣誰也不吃虧,反正也不涉及現金往來,但是:甲乙雙方的營收數據,卻都同時增加了4000萬元,同時,其會計賬面上的利潤也會因此相應增加!如此一來,雖然雙方可能都多交了點稅,但雙方對外呈現出來的財務報表可就好看多了,尤其對于*ST佳電這種身陷退市絕境的上市公司來說,這樣的利潤簡直太重要了,而且也太容易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