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4月7日下午,在2018哈佛中國論壇上,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蔣昌建、前美國商務部助理副部長葛艾儒、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事務教授托尼-賽奇(Anthony Saich) 就國際社會日益變化議題各抒己見,進行了深刻的討論。目前中美關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究竟該如何理性看待和理解當前的關系? 對于近期的中美貿易戰,蔣昌建保持謹慎的樂觀態度: “‘貿易戰’真正起作用將會是幾個月之后,因此政治家擁有足夠時間進行談判,平衡各方權益 。從各個國家發展歷程上看,在新的國家領導人上臺之后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縱觀歷史,基本都得到了緩慢卻有效的解決。”
中國“韜光養晦”的外交時代結束了嗎?
蔣昌建首先提出自己對“韜光養晦”含義的詮釋,他認為“韜光養晦”意味著保持低調,而不僅僅是“隱藏自己的力量”。我覺得中國仍然愿意并在繼續保持“低調”。
托尼-賽奇表示,“2008年 至2009年左右,中國有著令人發展的成就。然而那個時候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主要是美國導致的。但是中國政府非常有信心,因為他們的國家體制非常有效,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我認為正是自那以后,對與已經實現的成就與他們正在做的事,中國正不斷在提升自己的信心,不僅僅是中國政府,也包括中國人民。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中國在一些例如“氣候變化”之類國際問題上很愿意參與討論。從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來看,比如在領土問題上,中國與一些別的東南亞國家仍存在爭端,所以我不認為中國仍然在保持低調,中國的轉變在積極和爭議的兩方面都有吧。”
對此,蔣昌建補充道,不管低調不低調,中國政府,甚至習近平主席當然要繼續保持一個立場來保護中國人的共同利益。“當然我們也在尋求一些多邊解決方案來應對我們所面臨的一些大的挑戰,而不僅僅直接采取一些單邊的解決辦法。”
蓬勃發展的中國制造
《中國制造2025》計劃,樹立了中國從“制造大國”變身為“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蔣昌建談到,中國高科(6.030,-0.02,-0.33%)技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密切關系。中國廣闊的市場為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是作為國家不可忽略的內部因素,因此中國現有在新興科技與商業模式上巨大的機會,不完全是西方國家所給予的。同時,對于制造業來說,中國改革開放的舉措對美國轉移制造業種種問題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是一個互利的過程。
對于近期的中美貿易戰,蔣昌建保持謹慎的樂觀態度: 貿易戰” 真正起作用將會是幾個月之后,因此政治家足夠時間進行談判,平衡各方權益 。“從各個國家發展歷程上看,在新的國家領導人上臺之后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縱觀歷史,基本都得到了緩慢卻有效的解決。”
葛艾儒對于此話題表示,這是一項重大舉措,中國制造重塑了中國的世界地位,中國在歷史上曾經因發達的制造產業而成為世界的中心,如今,經過90年代到今天不斷的發展,中國正在朝這一目標不斷靠近,地位不斷提升。
臺灣問題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談到臺灣問題,托尼-賽奇認為,實現臺灣統一要有足夠的決心,同時也要有對于其背后復雜利益與連帶關系的考量與權衡。蔣昌建表示,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到如今祖國統一,可以說取得了許多成就,但還不是統一的國家,對任何一個政治家來說,祖國統一都是自己的政治夢想之一。這項進程,具體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時間表,暫時不清楚,18和19大報告寫到,2049年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針對美好的未來,也是針對過去屈辱的歷史。就個人的理解,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至于使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解決,個人認為中國政治家足夠的智慧來和平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