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舉債投資400多億元項目擬增收的夢想,在市場無情的打擊下慘遭滑鐵盧,未完工項目還未出力先告巨虧,試問,公司還會將項目繼續下去嗎?
坐擁中國最大的干涸內陸鹽湖——察爾汗鹽湖豐富資源的鹽湖股份曾被市場譽為“白馬股”,2008年更是有幸一舉跨入百元股的行列。
斗轉星移,誰會想到10年后的“白馬股”竟然轉“黑”。公司股價更是跌入10元價位。如果以4月13日12.98元/股的收盤價計算,與10年前的最高股價(前復權)相比,公司10年來相當于蒸發了約1600億元市值。
上市21年首虧
鹽湖股份上千億市值是如何蒸發的呢?同花順(49.620,-0.01,-0.02%)統計數據顯示,公司從1994年至2008年的凈利潤一直曾上升態勢,公司凈利潤也從1994年的0.4億元增至2008年的13.64億元。
但是,在2008年之后,公司的業績出現上下劇烈波動。先是于2012年凈利潤增至25.24億元,此后,到了2015年,公司凈利潤大幅下降至5.59億元,扣非凈利潤更是僅有1.47億元。
到了2016年,公司凈利潤再次大幅下降至3.41億元,扣非凈利潤直接宣告虧損1.24億元。截至2017年,公司凈利潤更是首次宣告巨虧。
據鹽湖股份2017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6.99億元,同比增長12.88%,歸母凈利潤巨虧41.59億元,同比下降1318.77%。
富凱君發現,鹽湖股份此次業績虧損是自1997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是公司近4年營業收入最高的一年,可與往年不同的是,公司凈利潤卻于2017年宣告虧損近42億元。
對于虧損原因,鹽湖股份副總裁、財務負責人吳文好曾向媒體解釋稱,鹽湖股份的本質并未改變,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困難是暫時的,鹽湖資源依然是聚寶盆,未來價值依然很大。去年公司實際經營虧損并沒那么多,其中包括30億元的減值損失,正常損失只有11億元左右。
另有公告顯示,公司將業績下降的原因歸結為綜合利用化工一、二期項目虧損較上年大幅增加,對海虹化工和三元化工硫化堿項目計提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增加等因素,四大項目總投資高達446.8億元。
近年來,鹽湖股份投入巨資打造鹽湖綜合利用項目,主要生產化工產品。可是,在公司投入巨資大搞項目之后,公司的業績不但沒能提升反而受項目拖累負債累累。
對此,曾有會計師評價,鹽湖股份2016年在建工程高達284.44億元,一旦轉固(轉固定資產),需開始計提折舊和增加相關費用,將削減利潤,風險實際上不容小覷。
一語成讖,鹽湖股份2017年的在建工程從2016年的284.44億元減至了101.95億元,但公司2017年的巨虧也有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的貢獻,最讓人擔心的是,公司尚有百億元的在建工程躺在賬面上。
吳文好向媒體解釋稱,對于大舉投資決策,并非是公司管理層能夠決定的。項目是經過專家團隊論證、股東等多方決策才確定下來,并非盲目投資。鹽湖資源除鉀外,還有鈉、鎂、鋁等陽離子物質,其中陰離子是以氯根狀態存在。氯屬于有毒物質,在開采過程中采出的氯,只能通過產業延伸手段轉化為PVC產品。
事實上,早有報道稱,為了鞏固國內鉀肥“龍頭”地位,鹽湖股份即便舉債也在“大干快上”。其中,鹽湖股份投資279億元的位于青海省格林哈察爾汗鹽湖的綜合利用三期即金屬鎂一體化項目(以下簡稱“鹽湖股份三期項目”)目前已經生產。但由于項目延期,導致鹽湖股份三期項目財務成本增加,產生大量的貸款利息。有券商分析人士認為,這會使得舉債投資的鹽湖股份三期回報率下降,甚至部分產品有可能錯失市場,即投產就虧損。
年報遭深交所質疑
雖然鹽湖股份為2017年的巨虧羅列了諸如: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鉀肥銷量的減少;海納 “2.14” 、化工“6.28”安全事故的影響,2017年生產裝置大部分時間處于停產中;市場景氣度較高的PVC、燒堿、水泥等均未能生產,并進行相關整改投入,導致虧損數增加;煤炭和天然氣供給不足導致化工裝置不能滿負荷運行;海納、金屬鎂等項目大規模轉固致成本增加。
但富凱君查閱年報發現,公司2017年的巨虧主要因素是源自2017年計提資產減值準備43億元。
年報顯示,公司2017年的資產減值損失主要發生在3個子(孫)公司,減值原因是資源配置不到位、生產設施老化、生產工藝不成熟等等。
其一,公司子公司鹽湖鎂業洗煤裝置、焦化裝置由于煤炭資源配置不到位,且原煤采購成本較高,造成生產成本高于銷售價格,因此在報告期內計提15.19億元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7.62億元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在建工程減值準備。
其二,公司子公司海納化工建成投產多年,部分生產設施老化,出現減值跡象。因此在報告期內計提9561萬元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海納PVC一體化項目計提近3.7億元在建工程減值準備。
其三,公司重要子公司鹽湖鎂業是主要虧損源,該子公司2017年虧損31.98元,占鹽湖股份2017年的虧損有八成來自該子公司。
公司解釋,該子公司虧損原因一是生產成本高于銷售價格,生產越多虧損越多;二是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5.19億元、計提在建工程減值準備7.62億元,合計近2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