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安凱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凱立”)首發申請獲得通過,陜西即將迎來第60家上市公司,這也是陜西第5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今年上市的第7家陜西企業。
“西安凱立的上市,進一步體現了陜西科創資源的蘇醒。”陜西智庫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一帶一路”(西安)國際資本交易中心科研組長單英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評價稱。
資本助推科技潛能釋放
資料顯示,西安凱立成立于2002年3月,注冊資本7000萬元,地處西安市經開區涇渭新城,主要從事貴金屬催化劑的研發與生產、催化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廢舊貴金屬催化劑的回收及再加工等業務,是國內精細化工領域技術領先的貴金屬催化劑供應商,產品及服務主要應用于醫藥、農藥、染料顏料及化工新材料等行業。
公司從事的催化技術是當今重要的高新技術和綠色環保技術之一,據了解,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0%-30%直接來自催化劑及催化合成技術,超過85%的化工產品生產都是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進行的,因此,催化劑被譽為有機工業的“心臟”。目前,公司研究開發出活性炭負載、氧化物負載貴金屬催化劑,以及均相催化劑等上百種催化劑,尤其是在載體催化劑方面,核心產品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還開發出多個國際先進、填補國內空白的催化劑產品及技術,多項關鍵產品成功實現進口替代,引領了我國精細化工貴金屬催化劑的發展方向。
公司現擁有授權發明專利44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公司還曾主持、參與起草或修訂12項國家標準,已發布實施8項;55項行業及團體標準,已發布實施28項。
“陜西科教資源綜合實力居全國第9位,研發投入強度、萬人專利擁有量、SCI論文發表數等單項指標都排名國內前十之列,足以顯示出陜西的科技實力。然而,陜西現有上市公司數量只有60家,在全國僅排名第15位,這與陜西的科教資源實力極為不相稱。其中的原因發人深省,科教資源‘孔雀東南飛’是一個比較長期且很主要的因素。”陜西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普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西安凱立的上市,得益于陜西對企業上市準備計劃的長期鋪墊。”在單英驥看來,陜西近年來的一系列動作,都體現了地方政府對企業上市給予相關政策和資源的持續投入,使得陜西上市企業數量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
去年8月份,陜西省政府發布《推進企業上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成立了推進企業上市工作領導小組。今年4月份,陜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布《關于集中公開公示省市縣三級上市掛牌獎補政策的通知》,集中梳理了全省對企業上市的獎補政策,13個地市均已出臺相關政策,但各地匹配扶持的資源有所不同。
今年8月份,陜西修訂了省級資本市場獎補政策,將省內企業首次在境內外上市獎勵由原先的200萬元提升至500萬元,借殼上市和遷址獎勵由原先的100萬元變為200萬元,將隔年獎補變為即上即補,將分階段獎勵變為一次性獎勵。9月份,陜西省上市辦發布《陜西省企業上市政務服務綠色通道機制工作規則》,系統性地規范了政務部門對于企業上市的協調和服務工作的快速響應和深入協助。
在郭普松看來,近年來,陜西多措并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在政府獎勵引導、兩大證券交易所積極支持、中介機構精準精細服務、本土創投機構聯合投資的奮力托舉下,陜西科技型企業迎來上市融資的黃金時代,連續幾年實現上市企業數量上的新突破。
上市資源向優質企業靠攏
“但是,對比其他省市和地區,陜西對科創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資源匹配度上仍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創投經驗還需向先進地區學習。比如,上海張江科技園內的上市企業已達21家,他們的做法很新穎獨特,值得學習。”單英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郭普松也表示,陜西現有科技型企業5000多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000多家,但上市企業的比例還太低。“一方面,說明陜西的科教資源優勢遠遠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未來企業上市的潛力相當大;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出臺切實有效的激勵政策,鼓勵本土創投企業多投資處于早期創業階段的科技型企業,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不是盯著將要上市的企業,僅做錦上添花的事。如此,才能使陜西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基礎更堅實,行穩致遠。”
單英驥建議,陜西應該進一步優化企業上市扶持政策,將科創資源和培育資源同步發展,完善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培育-壯大-扎根”全鏈條服務,強化梯度培育體系,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助推企業上市,有重點地扶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登陸科創板,將有限資源向優質企業靠攏,加快企業上市的步伐。
在不久前陜西舉行的“紀念資本市場30周年”的活動上,陜西證監局副局長陳國飛表示,陜西省近年來先后出臺一系列支持和鼓勵上市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陜西證監局聯合陜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加強了企業上市培訓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希望更多的陜西企業借改革春風和政策機遇,早日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