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奔流不息、孕育生命、滋養萬物”。然而,一旦黃河泛濫,沖毀民宅,淹沒良田,萬千百姓無家可歸。
“三年攢錢、三年筑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周而復始,代代如此,這是黃河灘區的歷史生活寫照。
“黃河平,天下寧”。黃河灘區的困境,時刻記掛在黨中央領導心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乃重要國家戰略,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沿黃地區要結合地方實際,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作為重要的沿黃省份,山東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突出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指出,各地市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形成特色化產業體系,走出符合本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山東省沿黃流域,菏澤市東明縣占據重要位置。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總面積1370平方公里,境內黃河流長76公里,灘區面積317平方公里,占據山東省灘區總面積的近五分之一。
作為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縣如何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圍繞此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調研團走進東明縣,對東明縣委書記張繼爭進行了專訪。
他表示,他們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各級領導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優先,結合東明實際,積極打造“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功能區,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縣實際發展情況如何?如何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張繼爭:總體來看,東明縣經濟發展態勢向好、穩中有進。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15億元。
從產業結構和布局來看,東明縣產業特色鮮明、南北差異較大,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縣域北部,形成了以高端化工產業為主,生物醫藥、現代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這一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縣總量的97%以上;南部以綠色生態農業為主,擁有4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和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西瓜)標準化生產基地,糧食產量占全縣糧食總產的80%以上,為東明縣糧食總產突破20億斤、跨入超級產糧大縣作出了重要貢獻。
依據地方特色,實施差異化發展。2020年12月,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在東明縣調研時,結合東明縣實際情況開創性地提出,東明縣可劃分為南北兩大功能區,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首先,結合地方實際,明晰發展思路。我們將東明縣所轄14個鄉鎮(街道)共1370平方公里劃分為“南北”兩大功能區,北部發揮高端化工產業集聚優勢,定為“高質量發展”功能區,南部發揮綠色生態發展優勢,定為“生態保護”功能區。
為切實加快功能區建設,我們實行專班推進,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進兩大功能區建設。
中國經濟時報:北部“高質量發展”功能區,主要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張繼爭:北部“高質量發展”功能區,包含北部五個城郊鄉鎮,總面積338.6平方公里。該區域工業基礎扎實、交通便利、園區設施完善,是東明縣乃至菏澤市石油化工產業的集聚區和核心區,被認定為全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
北部區域下設三個發展組團:一是園區集聚發展組團,重點發展高端化工、工程塑料、生物醫藥及新材料產業;二是輔助產業發展組團,圍繞主導產業配套,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產業;三是“產城融合”發展組團,著力打造集政務服務、文化休閑、商業服務等為一體的縣域綜合服務核心區。
在發展路徑上,我們立足北部功能區產業基礎和優勢,堅持以高端化、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引領,通過新舊動能轉換、產品結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等舉措,走高端高質高效綠色發展之路,集中精力培育財源型產業、稅源型企業,撐起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脊梁。
東明石化產業園是北部功能區的主要承載地。我們將依托東明石化、中信國安化工、旭陽化工等骨干企業,重點發展高端化工以及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產業,著力抓好300萬噸減油增化、100萬噸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建設,做精“油頭”、拉長“化尾”,推動全產業鏈整體躍升。
北部功能區,承載著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今后,全縣所有新上工業項目以及相關服務,都向該區域聚集;項目建設用地、環境容量、人才等資源要素也向此區域聚集,全力打造“魯西南千億級石化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的高端化工產業基地和山東省新型工業強縣。
中國經濟時報:南部“生態保護”功能區,主要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實現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張繼爭:南部“生態保護”功能區涵蓋范圍廣。包括南部九個鄉鎮以及東明縣內全部黃河灘區,總面積1031.4平方公里。其中,黃河灘區總面積317平方公里,人口12萬。
南部功能區生態資源優勢突出。耕地平坦、連片集中、土壤肥沃、生態環境良好,是東明“中國西瓜之鄉”核心產區和全國第二大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東明縣5個大型國有集體林場全部在區域內,總面積3.4萬畝。該功能區有5座水庫、34條河流,總流長達673公里,還擁有國家級黃河濕地公園,濕地總面積達1.6萬公頃,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具有良好的資源優勢和基礎優勢。
推進南部“生態保護”功能區建設,既要守牢“綠底色”,又要唱好“富民歌”。我們依托生態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有機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高效生態農業,積極建設綠色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加快農旅融合發展,形成全產業鏈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全力打造全省農業“新六產”示范縣、魯西南現代農業大縣和富硒農業示范基地。
南部功能區下設三個發展組團。一是黃河灘區綠色生態發展組團,充分整合灘區48萬畝耕地的獨特生態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種植和生態養殖;二是高端板材加工發展組團,立足林木資源優勢打造一批優質板材家具品牌;三是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組團,重點發展富硒產業體系,進一步擦亮東明縣“中國西瓜之鄉”“山東省長壽之鄉”的品牌。
南部功能區不再新上工業項目,凡引進的工業項目一律采取“飛地經濟”模式落地到北部工業區,享受稅收分成。
中國經濟時報:黃河流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意義重大。目前,黃河灘區遷建,進展情況如何?如何推動灘區高質量發展?
張繼爭:黃河流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黃河灘區是重中之重。推動灘區高質量發展,不僅要讓群眾實現“安居夢”,還要實現“樂業夢”。
東明縣是山東省黃河灘區遷建主戰場,山東省共建28個村臺,東明縣占據24個,還要建設1個外遷社區。灘區遷建面臨很多壓力,難度很大。在國家、省、市大力支持幫助下,全縣上下勠力同心,相繼開展了集中攻堅、決勝沖刺行動,遷建工程順利實施,灘區群眾正陸續搬進新居,12萬灘區群眾的“安居夢”正在成為現實。24個村臺社區全部被列為省級美麗村居試點,各具特色,各項配套設施齊全,猶如鑲嵌在東明黃河岸邊24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24顆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灘區群眾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實現了“華麗蛻變”。
搬遷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根本。我們堅持安居富民同步推進,堅決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立足灘區自然生態稟賦和肥沃土地,結合24個村臺布局和“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建設,對灘區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科學整合、整體開發,因地制宜培育壯大一批獨具灘區特色、凸顯灘區優勢的富民產業,規劃實施了萬畝虎杖種植、萬畝生態水產養殖、富硒小麥、有機雜糧、葡萄種植、食用菌生產等特色產業項目,并已初具規模,讓群眾有可持續收入。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壯大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把黃河灘區建設成為現代綠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黃河灘區全面振興提供強勁的支撐。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我們將深入挖掘整理灘區民俗文化和人民群眾抗洪、治河的英雄事跡,規劃建設黃河文化博物館、黃河文化古村落,講好黃河故事,留住鄉愁記憶。以黃河大堤為紐帶,24個新建村臺為節點,有效串聯起東明國家級黃河濕地公園、高村黃河文化苑、莊子公園等旅游資源,打造蘊含莊子黃河文化、彰顯黃河灘區生態優勢、獨具東明縣文化底蘊的精品旅游線路。
黃河灘區的高質量發展,更要嚴守生態保護底線。我們以黃河大堤為紅線,嚴格控制各類污染,禁止任何破壞生態的項目落地,推動現有工業項目逐步退出。并建立了全省首批生態環境修復司法實踐基地和首個環境資源法庭,積極運用法治手段保護灘區生態環境。同時,嚴格控制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最大限度減少面源污染,以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舉措,將東明黃河灘區打造成具有示范意義的綠色生態發展“花果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