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德、美等國古生物學者最新研究發現,種子植物的大規模繁盛是導致3.5億年前地球超長“凍災”的重要原因。這一發現為應對當前和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陳波介紹,在46億年的地球歷史中,曾發生過多次冷暖交替事件。約3.5億年前至2.7億年前的一次變冷,持續時間長、規模大,幾乎讓整個地球從“溫室”變成“冰窖”,被稱為“晚古生代大冰期”。
此次,研究團隊對這一時期化石中的碳、鍶、氧等同位素開展詳細分析,還原出“大冰期”前后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變化以及巖石風化和古溫度變化規律,并結合種子植物多樣性及分布變化判斷,當時種子植物的大規模繁盛,可能是導致氣候突然變冷的重要原因。
科研團隊還原出的“大冰期”發生經過顯示,“大冰期”發生前,種子植物的生長范圍從中低緯度地區迅速擴展至高緯度地區。植物的大量生長和擴張,從兩方面影響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方面,植物繁盛加速了巖石風化,風化使得硅酸鹽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形成碳酸鹽沉積在海底。另一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會固定二氧化碳,形成有機質埋藏下來。這兩種過程都會大量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最終導致氣候變冷。
“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了解地球歷史,還可能為當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參考。現在我們正經歷又一次全球變暖的過程,億萬年前埋藏在地底的有機碳,如煤炭、石油等,又通過燃燒進入大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冰蓋消融,這幾乎與3.5億年前發生的情況完全相反。要想影響、調節這一過程,人類并非束手無策。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陸地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中的作用,比如廣植樹木,利用植物的固碳功能為地球‘降溫’。”陳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