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深圳市發改委正式發布營商環境4.0改革政策,推出一攬子改革措施,全面推動深圳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
26個領域共計222項改革任務
據介紹,4.0改革政策由《深圳市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 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清單》《深圳市2021年推進四個“十大”改革措施 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深圳市貫徹〈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重點任務清單》《四個“十大”工作方案》《條例實施方案》)等部分構成。
其中,《重點任務清單》圍繞構建要素高效配置的市場體系、對接國際通行經貿規則、打造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生態、夯實規范高效的公共服務基礎、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等五大方面,提出26個領域共計222項改革任務。
在構建要素高效配置的市場體系方面,重點圍繞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加大產業空間供給力度、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水平、探索數據開放和交易、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等6個領域提出40項具體改革任務,推動各類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
在對接國際通行經貿規則方面,重點圍繞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優化外資外貿服務、優化跨境客貨運服務等3個領域提出26項具體改革任務,幫助市場主體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在打造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生態方面,重點圍繞創新科研管理和支持體制、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加快推進新經濟新產業發展等3個領域提出30項具體改革任務。
在夯實規范高效的公共服務基礎方面,重點圍繞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深化建設工程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水電氣服務、優化不動產登記辦理等10個領域提出90項具體改革任務。
在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方面,重點圍繞加強司法體制建設、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規范高效的監管體系、開展破產制度改革等4個領域提出36項具體改革任務。
四個“十大”凸顯先行示范
《四個“十大”工作方案》是本次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發力重點,通過十大率先改革試點、十大功能性營商環境服務平臺、十大營商環境前瞻性立法、十大市場主體獲得感提升專項行動等四個“十大”改革措施,以點帶面推動營商環境全面優化提升。
當前,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此次改革措施中的十大率先改革試點備受關注。這十大率先改革試點是深圳在充分考慮當前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提升的迫切需要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先行示范推出的創新性改革舉措。具體包括率先放寬部分領域市場準入、率先放寬前沿技術領域的外商投資準入限制、率先分類分步放開通信行業和開展跨境通信試驗區試點、率先試點商事登記行政確認制、率先優化市場主體退出機制、率先推進獨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試點、率先推進二三產業用地混合利用、率先開展特殊工時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實現水電氣紅線外管線連接工程“零成本”、率先開展建設“無實體卡證城市”試點。
以建設“無實體卡證城市”試點為例,深圳將出臺實施試點方案,在政務服務“免證辦”基礎上,加快推進交通出行、旅游住宿、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電子卡證替代,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證照免提交、掃碼亮證辦”。
(更多報道見A04版)
深圳營商環境多項指標全國領跑
2018年至2020年,深圳市連續出臺營商環境1.0、2.0、3.0版改革政策,推出500多項具體改革措施并狠抓落實,推動深圳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0年,全市商事主體登記數量持續增長,累計商事主體達到359萬戶,同比增長9.3%,創業密度繼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中小板和創業板商事企業數量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全市新設外商投資企業4434家,實際使用外資86.83億美元,增長11.8%;《財富》世界500強中8家深圳企業入圍,其中6家是民營企業。在重點城市營商環境評價中,深圳位居全國第二,在全部18個指標領域成為全國標桿;在全國工商聯《2020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中,深圳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