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成立。聯盟由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共同發起成立,旨在發揮四地自貿試驗區的特色優勢,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共同打造制度創新試驗田,進一步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作為國內首個跨省域聯動的自貿試驗區聯盟,長三角實現自貿試驗區的合縱連橫,爆發出的改革合力令各界期待。
水到渠成 推動高水平開放
隨著2020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啟動建設,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都先后建立起了自貿試驗區,全國自貿試驗區戰略布局實現了長三角全覆蓋。目前,長三角自貿試驗區實施面積共705.34平方公里,涉及城市11個,分別約占長三角區域總面積和涉及城市總數的1/500和1/4,承載了長三角區域核心經濟功能。
“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的成立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上海市發改委綜合改革處(自貿區建設推進處)處長趙宇剛表示,長三角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高,產業鏈供應鏈相連相依,市場主體豐富活躍,制度創新需求和場景應用多,聯盟成立后能夠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倍增效應和溢出效益。
從功能定位來看,長三角自貿試驗區地理位置雖然相近,但各自定位和優勢卻不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逐一對國際商報記者進行分析:安徽自貿試驗區依靠中科大等科研資源積極開展人工智能等領域科創研究,建設科創研發基地,這與中國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致;上海臨港新片區在智能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領域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旨在加快產業鏈現代化進程;浙江港口岸線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重點開展以油品為核心的大宗商品中轉、國際海事服務等業務;江蘇則側重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先行區,注重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
在劉向東看來,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既是區域發展的需求,也符合中央的要求。
他表示,目前,中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雖然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但整體來說改革仍呈碎片化。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可以發揮各自特色優勢,圍繞制度創新、政策突破和項目推進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進行改革探索,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將長三角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創新動能集聚地,形成推進國家戰略的合力,進一步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聯動合作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聯動”是長三角自貿試驗區發展的一個關鍵詞。事實上,長三角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的聯動合作早就有跡可尋。
近年來,上海口岸部門協同蘇浙皖口岸部門探索在長三角區域實現國際貿易監管部門和物流部門實現互通互聯、信息共享。浙江自貿試驗區和上海自貿試驗區圍繞打造一體化油氣交易市場探索共建大宗商品多層次交易市場,打通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最后一公里”。安徽自貿試驗區自獲批建設以來,積極對接上海、江蘇、浙江等地自貿試驗區,推動長三角地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對外開放高地。
長三角自貿試驗區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區域合作聯盟,機遇和挑戰也隨之而來。
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蘭健表示,安徽、浙江兩地自貿試驗區均著手布局新能源汽車、新一代智能技術等高端制造業。二者雖然存在競爭關系,但合作空間也很大。“安徽擁有國家科學中心等高能級技術創新平臺,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方面優勢明顯。有鑒于此,可以考慮在浙江自貿試驗區內發展‘飛地模式’,為安徽的一些創新技術提供應用場景。”
根據計劃,聯盟成立后,將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立足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海自貿試驗區專業貿易服務平臺等現有功能性平臺資源,做強做優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金融創新等十大服務功能,合力推進更高水平的制度創新、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營造更優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四地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